——当年初中毕业时,中考之前停课的最后那个上午,是全班人聚在教室的最后时光,班上一个女孩子把她上午画的一幅画拿给我看,让我取个名字,我思忖了半晌,说,“就叫‘毕业,落花的季节’罢”,现在想来,这个名字取得很不合常识的
收到通知我明天早上6点半准时到光谷体育馆做志愿者的短信时,我才意识到,哦,原来又有一茬毕业生要收割了,难怪最近这么热闹。
发生在月初的高中生扔书的盛景才过去不久,大学生也准备好迎接这个盛大的日子了。虽然专业知识已经大部分随着答辩的结束比较圆满的交还给老师了,但是大学四年的生活好歹教会了我们一定的克制力,所以在大学校园里满目见到的并非是漫天飞书的景象,而是似乎是从地里突然冒出来的卖书的零零星星的地摊。
今天下午碰到一位熟识的大四学姐不无遗憾的对我讲,旧书商收书的价格是7毛钱一公斤,下午买了15块钱,剩下的一些书大约还可以卖4块钱,但是并不想卖了,问我有没有可以捐书的地方。
“东操好像有帐篷可以捐书的。”
“这么远呃,他们可以上门到寝室收书吗?”
其实从去年这个时节第一次见到这么盛大的卖书场景之后,我就花过很长时间考虑是否可以做一款旧书交易的互联网工具,没错,这个已经被人做滥了的想法,但即使如此目前的市场上也几乎看不到有任何一款工具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以致有时候我想这个问题是否是不可能仅仅通过一个软体或者虚拟工具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呢?供需矛盾的产生有一部分来自于信息不对称,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容易,不过我想既然像出租车资源与乘客资源这种问题也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虽然这两者有一些不同之处而且实际上这一问题的解决也依赖于其他科技手段的进步,那么是否意味着毕业季这个特殊的当口的供需矛盾其实也并非是无解的,只是我们还需要倚赖某种现在并不了解的科技的出现或者改良呢?
当进行更深一步的考量以后,我对抢夺旧书商的饭碗的这个想法倒不那么热衷了。囤积居奇贱买贵卖牟取暴利的经营手段,其实也有它的合理性。旧书商需要提供有资本的投入,人力的投入,以及空间时间的投入,而作为学生而言,实际上这些因素我们一项都可能无法投入或者不屑投入。
在毕业季各专业书籍大量抛售的当口,围观的大部分学生其实并不知道自己专业接下来会使用到哪些课本,故不敢买或者错买一些整个大学期间都用不上的书籍,少数人或许愿意花些工夫去咨询本专业的学长学姐做些调研,而大部分人可能买书是靠蒙的或者仅仅看热闹持观望态度。
也有一些书籍是用于考研或者GRE/TOEFL这些比较热门的方向,诚然有这种需求的人很多,但是以两种类型的居多:一种是早就明确了学习计划并已经身体力行了一段时间的,这种学生往往已经买好了书,并不需要再购置了;另一种是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将来会有这方面需求,但是尚未付诸于行动的,他们还没有对需要使用的教辅作深入的了解,所以对于动辄就几十种门类的书籍,反而非常疑惑,不能够当机立断立即出手了。
当然,我相信,也有些人早就想去家乐福之前一样列好了采购清单就等着这天了,从拥挤的人群中偶尔穿行过一两位臂弯中抱着满满一垛书满头大汗眼睛还在精光四射的四次寻觅的学生就可以看出来。在线上的二手交易市场,毕业生清书的行动在一个多月前就陆陆续续开始了,线下的地摊买书也不紧不慢的持续了约莫一个多星期;这种买家的心态可能像这几天遭遇了股市震荡的一些股民的心思,有了中意的书籍却犹豫不决不知道是不是增仓的时机,若暂时不买又担心一路涨停过几天售罄了,即使立即入手了过几天又可能为行情走低本可以以更低价格求购而闷闷不乐。
不管怎么样,于买者也好卖着亦罢,可能就像我今天以5块钱每本的价格买了一本GRE OG和一本新东方某名师详解TOEFL的essay写作的带着遮阳帽一直淡定自若的坐在路边从不出声吆喝隐然有姜太公之态的那位摊主和旁边的同伴低声交流的那样,
“随便多少钱,只不过不想在临走前少这一种体验罢了。”
(允许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于华中科技大学
2015年6月18日
����D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