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生命力量,成全生命之美――读《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后感
提交人201306蒋铭国2420182297@qq.com江西省乐平市第九小学
今天是交作业的最后期限。虽然每天都有写文,但一直抽不出空来写作业,如此说来也许是一种不幸。其实能够安心读书与写作业是一种荣幸与幸福。于我来说,甚至是一种奢侈。
在刚过去的十月,的确是我最忙碌的一个月,完成了六件“大事”:三节省级智慧作业微课录制上传、两项省级课题撰写上报、六件中小学生微视频整理上传、首届“赣教云”微课征集智慧作业数据采集12次、新世纪小学数学全国学习短视频创作大赛、京师园“2020走遍中国·寻找最美教师”视频制作。每一件“大事”,对于多数老师来说可能都无法完成。然而,我却完成了。或许又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吧。
因此在这个月里,既没有时间好好阅读,也没有时间对作业长篇大论。但是完成作业却是不需要考虑的事情。完成,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品质。而这一切,却来自于生命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上半年在上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写作》课程时买的,也已经看完了。虽然没做到啃读,但也从中汲取了很多营养,丰富了自己的认识与见解。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的确如此,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生命,活生生的;每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精彩纷呈。而作为教育,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人、成才。理所当然因人而异。而事实上在很多一线教师中,把全班学生看成一个流水线上的等待加工的产品,然后采取相同的动作,相同的引导,相同的方案,企图把他们一个个培养成人、成才,这显然并不是科学的。
在文章中,苏霍姆林斯基首先利用一年级学生提水的体力劳动来说明脑力劳动,对于孩子来说也是有区别的。所以要真正的让孩子受到教育,必须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文中对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阿·格·阿里申柯和姆·阿·雷萨克的数学课分组教学做了详尽的介绍。在这样的分组教学课堂上,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要做,纷纷将精力用在自己做作业的过程中,这样一来孩子们自己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同时得到老师的评价,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愿望与兴趣。
孩子们在课堂上,每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去做,想必孩子的学习是快乐的也是充实的,那么成长也是显而易见的。
事实上只有激发了生命力量,孩子才能得到最大的成长,也才能够呈现出生命之美。
孩子也好,成人也好,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其实今天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大好的日子。上午十点多得到一个通知,在新世纪小学数学全国网络第十三届学习短视频创作大赛中,我的微课制作――原创数学故事:《不马虎过生日――分数比的意义与应用》获得二等奖。下午又看到发布――京师园“2020走遍中国·寻找最美教师”公示名单,我又荣幸入选。
这两件喜事,在我认为,就是自我生命成长的结果。早在2018年,我参加了全国第四届教育行走公益教师研修夏令营活动,从而认识到了全国著名教育学者,家庭教育专家,生命化教育发起人张文质老师。
在张老师的关注与鼓励下,我感受到了来自生命内部的力量。于是坚持每天写作,立志与优秀为伍,以荣誉为伴,相信“相信”的力量。正是如此的坚强的信念,让我对任何事情都能持有一种强劲的力量。
上述的新世纪小学数学全国网络第十三届学习短视频创作大赛,我是第一次参加,经历了很多曲折才最后成功。同样,京师园的“2020走遍中国·寻找最美教师”,更是在多次放弃与坚持中才走到最后一步。特别是个人事迹视频真是“赶鸭子上架”。自编,自导,自演,自剪,真是一件大工程。不过也得到了一些“好人”的相助。最后能双双获奖真是一大幸事。
恰巧的是,居然同一天公布,真是喜事连连。而这一切,在我认为,就是生命力量所致。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亦是如此。只要作为教师的我们眼里有学生――活生生的学生,而不是一个个容器,切实激发学生的兴趣,“勾引”出学生来自于生命内部的力量,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才有了真实发生的可能。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激发生命力量,成全生命之美。或许这就是教育的真谛。
20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