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小确幸,国人马上就发明了小确丧。
“丧”映入我的眼中,就与死亡挂上了勾,它让我唯一联想到的场景是死去,离开。
由于不理解最近在网络上的丧文化,特地网上搜索,如下的解释:
丧文化是指一些90后的年青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的话,他们丧失心智,漫无目的,蹒跚而行,没有情感,没有意识,没有约束,只能麻木生存下去的行尸走肉。这些形象表达了沉浸青年人,对于现实再如何努力也难以打破固化的阶级的绝望—— 发展前景太过迷茫,前进的路太过曲折,我们洞悉并受困于自身无能。既然如此,就让我们躺一躺,就这样,到躺尸到死亡。
然后,继续“小确丧”,就是生活中一些小的不快乐的日常。
看到自己喜欢的辩手邱晨,一直标榜自己“丧丧的”,可是听不了她的演讲,完全就是一个励志青年的逆袭故事,更理解不了她自黑自己丧。
生活中,确实会有微小而有真实的颓废。例如今天一整天,我都是在游离,没有半点干活的劲,下班后陪同事逛街买衣服,居然也未能驱散我小确丧,衣服没有买到,空着手回家。
躺在床上,差点要放弃运动的计划,转念想想,不就13分钟的虐腹吗?就带着“很快”的念想,打开Keep,动起来。
运动结束,撸猫,给零食,也没有往日的心情逗它们。
幸好,洗澡结束,估计也是运动的多巴胺效果,小小的愉快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