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
每次课后认真完成如下作业:
(1)请罗列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
(2)归纳出这些知识点背后的逻辑关系;
(3)如果由我来讲清楚这样的观点,我会如何讲;
(4)关于这些(个)观点,我知道有下面这些名言、警句和俗语可能已经深入到了受众的集体无意识。
本节是师资课第一节,预定2小时的直播课,老师用了2小时0分钟完成。之所以如此精确的提及讲课时长,是因为这点让我太震撼了。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我作为一个老师,想要所不曾达到的境地。这也是继17年在浙大目睹一位特级教师如此讲课节奏后的再度被冲击。
在群里发问,没被搭理。这老头,还“倾囊相授”呢,上来一天捂着个口袋连缝儿都不给你看。
唉,习惯了,自己撅腚刨饬吧。
其实对这个问题我是朦朦胧胧有答案的,自己讲公开课时也有此类要求和琢磨,只是日常讲课,因为没有绝对的“硬杠”,不去在意。此“冰冻三尺”之道不外“无他,唯手熟尔”,当然非一日之寒之又寒,具体的攻略还有待在行动磋磨中总结提炼。
慢慢来。
我为什么会对这个问题如此关注呢?
回溯一下相关事件,源于17年的浙大培训,一位特级教师提到的“一分不差上完课”的能力,尔后她又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这一功底,其实日常也接触很多有此类表现的老师,独独这位老师的言行如此深入我心,盖因她用的“给观点”,“加故事”,“送体验”,让我的头脑中被植入“掌控住讲课的精准时长”这一“意识”,虽然至今我这个懒人尚未get到这一技能,然而有了这枚种子,我看世界从此不同,随后的行动也在发生,就是发育迟缓,嘿嘿。
一堂讲座,其实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而一堂讲座,如果能够植入一个“意识”,那就是无上的功德和圆满,是讲座的最高境界。
PS:植入套路:“给观点”——>“加故事”——>“送体验”。
几年里听过老师无数次课,里面的知识虽然不能“召之即来”,然而“一见知故”是可以装谦虚给个“社会笑”的。上课前,我问自己:这次除了拿个证之外,我想学什么?
自以为想了个高深的问题,结果一上课就被老师砸个稀碎:“来上课的学员,有的......,有的......,对于第一类学员,你该学习......,对于第二类学员,你该学习的是看我如何讲课......”
这老头,隔着个屏幕还这么狠,我真是......求锤得锤!
第一锤:“知道你给谁讲课,比知道讲什么课更重要”。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有了这个意识,如同黑暗中有了照亮洞口的微光,否则所有的努力都是没头苍蝇般的乱撞,表面看是累死的劳模苍蝇,归根结底是死于没头。
第二锤:“用鲜活的故事触动听众,观念才能植入”
所谓鲜活的故事,一定得是身边发生的听起来活生生的故事,才能让听众有代入感,产生体验,故事源自生活,最好举自己的例子,因为那是独一无二的体验,无从被质疑。
严谨!!!
还有经典,如古诗词,典故等等,这些属于集体潜意识的东西,能迅速开启听众心理大门,是“芝麻开门”般的秘诀。哎呀,我滴可怜的经典储备啊,“出来混,迟早要还滴”,是时候做囤积诗词歌赋的小松鼠了。
第三锤:听课听“音”,学会在讲座中埋下“背后隐藏的逻辑”。
本节课老师围绕着“知道给谁讲课,比知道讲什么更重要”的核心,从开篇的“给自己定位”,加入了讲课者和听课者之间沟通的方式原理“三传”(形传,心传,神传),到用父亲反驳老师教坏侄子的故事铺陈出“了解自我”是受时间限制的“朝菌蟪蛄”和空间限制的“井底之蛙”,引出“跳出井底的第一要务是意识到自己是在井底”的自知
具体到如何跳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攻略:
1.从现在看到未来。(希望)
很多人相信“眼见为实”,借助图片,比如三十年前春晚的主持人造型很土。引导其想到未来。
停,那如何跳出空间的限制呢?我出小差了?这个得再翻回看,哎呀呀,当时的心理状态不健康啦,看来老师没有get到我这点啊,隔着屏幕就是不行啊。
自觉进行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网络直播我该如何尽可能“抓住”学生?
(PS:翻查了同学们的笔记,在战同学那里找到:突破空间限制的过程:“意识到,有动机”——>敢跳(行动起来)——>到自知。注,此处有“暗黑料理”:人是喜欢黑暗,逃避自由,害怕成功的,这一切源于安全感的需要。)
回归正经,总之,是意识开启“自知之明”。
那什么是意识呢?
此处可以无缝对接的插入意识的定义: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
瞧瞧,这处理问题的过程,俨然现场版“庖丁解牛”。我家猫看了的话都会说“妙妙妙.....唔”。
收尾:我学到的本节课的核心是“知道学什么,比学到什么更重要”。
附:课程中涉及到的其他知识点
1.心理健康的四个层级:
① 无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② 自知:知道自己不知道
③ 觉察:知道自己知道
④ 习惯:不知道自己知道
PS:名言警句“撒泡尿自己照照”,“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明,自知者智”,“习惯成自然”,“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2.心理校正的三阶段:
① 由无知到自知,
② 由自知到觉察,
③ 由觉察到习惯。
3. 人际沟通的四句话:
① 把别人当自己: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
② 把自己当别人:解决问题的根本(又叫共情能力)
③ 把自己当自己:自尊
④把别人当别人:边界
PS:名言警句:“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4. 心理咨询师行走江湖的“两板斧”:
① 别被依赖上
② 学会共情
5.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① 生理需要:食色睡
② 安全需要:老好人没有安全感
③ 爱和归属的需要:不合群,孤魂野鬼。(往往是没有安全感)
④ 自尊:反例如老好人,对别人的孩子比自己孩子好
PS:名言警句:“衣食足而知荣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6.自尊公式=成功/抱负
附荆玉娟同学的思维导图,太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