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兮
长长的人生,慢慢的走,与懂的人一起,找寻来时的路。
这个五一,和大学室友两家约好自驾回芜湖,两年前我们就萌生了这个想法,且愈发地枝繁叶茂。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搁置了我们已有的计划,却愈发思念那座城、那所大学、曾经工作了八年的公司,还有温馨的小家。
说起芜湖,可谓是安徽的小上海,虽比不上大都市的繁华,却有着小家碧玉的温润如玉和小巧精致。
芜湖,一座因米市而与众不同的江南小城,位于皖江之畔,那便是我内心最温暖的角落。
都说恋上一个人而恋上一座城,而我与它却是一见钟情,一种最原始、最朴素的欢喜,我曾一度傻傻地认为: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人生有太多风雨,在你侬我侬时,我却被裹挟着离开。还记得离开那天,下着滂沱大雨,我们拖家带口,载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一路上视线模糊,走走停停,来到偌大的魔都,随即消失在茫茫人海。
我依然清晰记得那一刻,背上行囊,蓦然回首,对着熟悉的小窝,说:“等我,有一天,我会回来,这里是我梦的地方。”
还记得入学第一天,下着淅沥小雨,我和父亲撑着一把伞,走在校园里,父亲紧紧搂着我。一路上,我们说了什么,已然不记得。长大的我们,总要折翅高飞。
接下来的四年大学生活,有过阳光,亦有风雨,而我们内心却始终如火一般炙热,因为我们知道:年轻,未来有无限种可能。
小城孕育了我们的梦想,不论走到哪儿,我们始终忘不了来时的路。
说来也巧,我们四人都是大学校友,一起走过那些年。找寻来时的路,是我们共同的梦想,也许到了一定年龄,愈发怀念那些人、那些事。
在外漂泊久的人,总有些怀旧的情怀,虽然时过境迁,已物是人非,那又如何?
一点昨日的蛛丝马迹,都能让我们兴奋许久,和娃们侃侃而谈老爸老妈的昨日种种,尽管娃们一脸的不屑和鄙视,我们却一笑而过,我们的岁月,她们怎能感同身受?
在偌大的校园来回溜达,迈过那些年走过的桥,绕着图书馆转了几圈,趴在通宵楼窗外发呆,来到食堂吃了一顿又一顿,那种满满的幸福感,是当年的我们无法想象的。
还记得刚入大学第一年,女生宿舍楼下一群看似大爷大妈的学长学姐,举着相机各种摆拍,兴奋地像个孩子,嚷嚷道:“瞧,那是我们当年的宿舍。”
当时觉得他们好傻好天真。谁料一晃十几年,我们俨然如同孩子一样指着顶楼的507房间,喊道:“快看,那是老妈我当年住的宿舍吆!”
孩子们一副笑我太疯癫的表情,我们依然我行我素,各种摆拍。我只能说这种情怀,只有置身其中,才能自然流露。
来到食堂,点了一份凉皮,还记得十几年前,一元一份,现在已然不是这个价格,卖凉皮的大爷已然换成大婶,我不由得拉起家常:“以前一元一分,我经常来吃吆。”
大婶笑着接过话茬:“我在这卖了七八年凉皮,我们的凉皮一直很受欢迎。”
显然,大婶无法理解我们的情怀,十几年和七八年之间的那段空档期,蹉跎了多少美好记忆?然而我们却依然乐此不疲地聊着昨日种种。
来到校外的小吃街,那里曾是人间烟火之地,有网吧、砂锅、炒饭、水饺......现在已然杳无踪影,于是我们来到一家鸭血粉丝大排档,似乎有那么一点昨日的迹象。
老板娘说:“我们这家店今天刚开张,很正规、很干净。”
听罢,有些许失落,我们要找的是昨日大排档,十几年前的感觉。然而,怎么说它还是有些许昨日的影子,室友老公一下子点了两份,唰唰吃完,心满意足地说:“真香,就是那个味。”
傍晚时分,在落日余晖里,领着娃走在校园昔日的湖边、情人湾,感受那份熟悉的味道,内心像涌入一缕清泉,透心凉且温暖。
大学毕业后,我和老公选择留在这座江南小城,工作生活了八年,八年抗战,有欢乐,亦有泪水,然而过去的都是风景,留下的才是人生。
来到公司,有幸进去溜达一圈,熟悉的地方,熟悉的味道,并跟娃说:“这是你妈我工作了八年的地方,满满的幸福感。”
随后,带着娃来到我们小窝附近,告诉她:“这是你曾经出生的地方,生活了两年。”
娃一脸茫然,没有丝毫记忆。我甚至领着她去湖边公园找寻曾开垦的两块地,已然销声匿迹。
临走前,我们开着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找寻所有熟悉的味道。虽然高楼林立,很多地方已焕然一新,却依然能找到一丝昨日的蛛丝马迹,与我们的记忆重合,合成一幅幅温馨的画面。
无论我们走到哪,到了人生的哪个阶段,仍不忘来时的路。内心深处总有一块温暖的地方,足以慰平生。
——— End ———
声明:原创文章,盗用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