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采用主人公回忆叙述的方式,把过去、现在、将来穿插叙述,来讲述了福贵的一生。读到这本书,书中内容我觉得特别的残酷,那些发生在福贵家的事情,那是多么的难以承受。但是作者余华书写的方式却是平静的,娓娓道来,没有用热烈残酷的词汇来表达在那样一种社会背景下福贵一家境遇的悲惨,那种失望感。所以特此写着一篇读后感来记录我读到这本书所受到的震撼。
细细梳理福贵这一生,一父一母,一子一女,女婿,孙子,上下三辈,都在他前面去世。福贵家是个佃户家庭,还算比较富足的,他沉迷于赌博,把家底都输光了,家道中落,祖辈留下来的基业就在他手里消失殆尽,自然福贵的父亲的去世其中也有绝大部分原因。母亲生病,他去城里抓药,不幸被抓去当壮丁了,这一去就是两年多,在他离开几个月之后母亲去世了。女儿凤霞一辈子苦命也短命,小时候高烧之后就成了聋哑人,也因此迟迟没有嫁出去,好不容易遇见了二喜,结婚后没过多久好日子,在生孩子时难产而死。儿子有庆在年幼时为校长献血,由于医院工作人员不负责任,血尽而亡。妻子家珍得了软骨病,撑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去世了。女婿做工时被水泥板夹死,孙子苦根饥饿过度后,猛吃半锅豆子撑死了。福贵的一生送走了父母,送走了女儿女婿,白发人送黑发人,人这一生就是赤条条的来,最后也赤条条的去,不禁深感悲凉。
书中大量篇幅讲述了福贵沉迷于赌博,做尽了纨绔子弟都会做的事情,在家族产业破落后才成长了,好像在我们平凡人的一生中都是这样,要受了磨难后才会成长,那种一夜之间长大的感受太痛苦。这本书讲述的是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福贵从大富大贵到一贫如洗,当兵之后遭受饥饿,历经艰难险阻才得以回到家乡,再到后来,土地革命,大炼钢铁,加上天灾人祸,在这个大熔炉里磨练人的意志,摧残人的身心,屋漏偏逢连夜雨,祸不单行大概就是如此。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悲愤于当时的历史现实,那个时代的人或愚昧,或无知,或盲目,又迫于现实,所有人都深陷泥潭而无法自拔,甚至于没有自救的方法,因为他们没有方向,无从选择。反观我们当今社会,我们最怕选择,但处处充满选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每当我们重新憧憬未来时,现实总是给我们致命的一击。我想我应该不会如福贵一般坚强吧,但是...
(本文仅为读《活着》又联系本人最近境遇有感而发,后面应该还会接着感想一把,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也希望了解更多看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