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不缺钱的人,钱往往越来越多;不缺爱的人,爱常常找ta光顾。越穷的人,钱越赚不到;越是缺爱的人,越是无人去关注。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出自一个故事。马太是一个国王,他出远门前,给三个仆人各一枚金币,让他们在他回来前拿金币去做生意。
等到回来后,他们各自汇报自己的收获:
仆人1,赚了10金币,国王赏赐他10座城池;
仆人2,赚了5金币,国王赏赐他5座城池;
仆人3,一直都舍不得做生意,于是国王把金币收回来送给了仆人1。
国王还说道:凡有的东西,甚至要加倍给他;没有的,也要重新夺过来。
这就是马太效应,它讲述的就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的道理。
职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在情感中,同样如此。在你与回避型相处的过程中,也避免不了。
举个例子:
小王的男朋友是回避型依恋,她为了让对方接受她,减少回避,一切总是为他着想,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置之不顾。男朋友被动,她一直很主动;男朋友很少表露心意,她一直在证明她很爱他;男朋友一吵架就不说话,每次都是她哄;男朋友冷战几天见不到人,她主动去求和;男朋友提分手,她哭天喊地祈求他不要对她狠心。三个月下来,男朋友的回避倾向不仅没有明显改变,甚至让小王自己的底线一再放低,失去了自己的立场。
最终的结果就是,在男朋友的眼里,小王就是一个软柿子,太弱小了,他看不起她,坚决分手。
如果当初,小王改变一下策略,或许结果就不一样,她没有意识到马太效应在他们中间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所以你会发现:
1、为自己投资得到的回报,会远高于为别人投资得到的回报。
2、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一味讨好,不断失去自己的原则,到最后只会一无所有。
那么,在与回避型相处的过程中,如何避免马太效应呢?
1、多考虑自己的感受,不以对方为中心
我此时的感觉是什么?
我的忍耐极限是什么?
我还要付出什么?
我想要回避型做出什么反应?
我想要从回避型那里得到什么?
找到这几个自己的感受之后,请听从自己的内心,是不是自己的内心在打架。如果是的话,请不要再按照原先的方式联系ta了,立刻行动起来,从心出发,你会得到不一样的感受,结果也可能不同哦!
2、建立自己的框架
没有框架的人,别人就会觉得你非常依赖ta,渐渐让你没有底线。而建立自己的框架,可以让你的地位越来越高。
比如:回避型明明做错事情了,还不承认,逃避责任,不和你面对。
你错误的做法是,放纵ta不管不顾,或者指责ta:“你明明做错了,还这样大摇大摆的,你是不是不想谈了?”
你可以这样说:“如果是我做错了,你这样的反应,我不介意。如果是你的错,你不回避,我也不会怪你,还会给你奖赏。”
这样的回复,既保住了自己的框架,还对回避型做出了鼓励,让ta觉得自己即使犯错,也可以被接纳。ta是安全的。
即使是回避型依恋,也要警惕“马太效应”,而良好的亲密关系,一定是双方互相满足需求。单方面的付出,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消耗,越来越卑微,而另一方则有恃无恐,更不会体会你的感受。
如果说,在交往前三个月,你比回避型更主动的话,那么三个月后,你一定要有自己的框架,这也是引导回避型的一个契机,让回避型主动接近你。可以查看我之前的文章。谨防马太效应,才能改善你和回避型别扭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