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南渡”一个历史事件,最初指的是西晋末,晋元帝司马睿避乱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的事件,当时大批中原的缙绅﹑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随之南下,史称“衣冠南渡”。
东晋南北朝三百年来的大变动,可以说就是由人口的大流动、大迁徙问题引起的。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后,特别是晋怀帝永嘉七年洛阳陷落之后,北方的人民开始向南避难流徙。
北人南来避难,分为两条线路:
第一条线路,长江下游方向,以上层阶级、中层阶级或次等士族为主。洛京倾覆,中原士人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东晋就是在北方南来士族和江东名宗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北方来的上层阶级于是在建业首都进行政治活动,而求田问舍,则是在会稽、临海之间的区域。如当时的士族世家领袖王谢诸家。
而北来的中层阶级或次等士族,则多居于京口晋陵一带。此等人多来自江淮以北,人数较上层阶级为多,但在政治文化上不占高等地位,他们不能居于首都建康及其近旁,也不易插入江左文化士族的吴郡一带,为了保全自己,他们选择了地广人稀的京口晋陵一带。后来,谢玄建立“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苻坚,而功勋卓著的“北府兵”就是由居于晋陵郡的北来流民组成的这么有战斗力的武力集团。
而后,宋(刘裕)、梁(萧道成)、齐(萧衍)三朝的建立者,都是居住在晋陵郡的江淮以北流民的子孙。
北来的下层阶级,人数不多,此等人大多分散杂居于吴人势力较大的地域,其后逐渐同化为吴人。他们的势力至南齐后逐渐抬头,出了个陈霸先,有了后来陈朝的建立。
第二条线路,长江上游方向,第一类主要是原来居住在南阳及新野的上层士族,其政治社会地位逊于洛阳士族如王谢世家。他们迁徙至长江上游都会江陵、南郡一带。梁元帝迁都江陵,为此集团最盛时代。然后,他们遭遇了侯景之乱,成了俘虏,需随征服者北迁。第二类即为原来居住在南阳新野的次等士族及流民,他们南迁后多居于襄阳、雍州。这些北来的中层阶级,他们都有武力,与居于京口晋陵的北府兵一样,他们在雍州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武力集团,史有“江陵素畏襄阳人”一语。如果说宋武帝刘裕的兴起靠京口北府集团的武力,则梁武帝萧衍的兴起,就是靠了襄阳集团的武力,到了梁朝晚期,襄阳武力也衰退了,又被依靠南方豪族的陈霸先取代。
以上,即为江左三百年政治社会之大变动的种种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