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职业发展是一场个人的创业
——对于幸福度影响最大的是价值观和优势,对于成就高度影响最大的,是进入行业的时机和执行力。
陈虎平在他的《打破自我的标签》里提到这样一个观察:
00年的优秀毕业生去了外企、四大;土鳖毕业生去了四环边的中关村公司;
05年好学生进入了风头正劲的诺基亚;
土鳖毕业选择了卖鞋卖袜子的阿里;
10年优秀的毕业生都留学留在美国;
土鳖毕业生立在了BAT;
16年的优秀毕业生去了BAT,开始自己创业;只有一群人默默被挤进了工业农业电商;
这些人当时的选择,都并非自己的主观选择,但随手的选择却都让他们进入一个潜在的上升直梯,与伟大同行,也抓住了一次重新设计人生的机会。
生涯的训练就是让这种无意的选择变得有意和刻意。
今天要讲的是一个时间点上的定位,也就是时机。
一个概念
行业生命周期图
产业经济学提出了“ 行业生命周期 ”的概念来解释“时机”这件事。
这个模型认为,行业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也有人形象地比喻成:曙光期、朝阳期、成熟期、夕阳期。
曙光期
觉得有需求,一群理想主义者划一片地,吭哧吭哧做完了苦逼的基础设施。
朝阳期
需求增多,第一拨人发现商机,新产业出现。
行业扩张,第二波人涌入,进入残酷的竞争。
行业成熟,第三拨人努力挤入,分食剩余空间。
成熟期
行业稳固,第四拨人接盘,获取微薄利润。
夕阳期
行业下滑,有人留守,有人迁移找新机会。
进入一个新行业最好的时期,是朝阳期。
第一波获得50%溢价,第二波抢到30%溢价,第三波瓜分10%。
等到第四波的时候,只有微薄利润,没有太多溢价了。
一不注意,就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错过了进场的好机会。
人一辈子遇到好的机会,大概有3-4次。
一个技术
怎么判断什么时候是好时机呢?
曙光期谨慎入场
我们读者很多都是职场3-10年的人,这意味着尽量不要一下子进入职场高级道
——在一开始的时候入场,以为一个素人会在爆发期有什么机会。
这都是财富故事会的主题,并非真相。
第一批的机会是留给在机会旁边看了很久的人,你现在才进去太晚了。
所有你能在公众视线里看到的领军人,都不是从头做起,而是从类似的领域技能迁移过去的。
咪蒙是搞文字的、PAPI酱是学编剧的、各种知识IP人家是有很多年积累的……
你从来没有做过大数据,现在有一个哥们号召你
——来我们一起学习从头开始创业吧,我们的未来是星辰大海……去不去?不要去。
关注子产业
你应该直接跑到这些人没有空做的、更加细分的市场,也许就是子产业。
《好好说话》很火你是没机会介入了,有没有可能做一个《好好说话》的恋爱版
——《好好说情话》?
这个机会就很大。
模式、结构都很清晰,内容很聚焦。
搜狗原来就是搜狐的一个小模块,你看人家现在。
关注二级市场
既然大家都在淘金,不如我们来卖水和牛仔裤吧。
这就是牛仔裤品牌李维斯的来源。
职业也是一样,赶不上第一波,不如试试看二级市场。
我的一位小友前段时间从市场转技术,想去学习前端。
当时我不太赞成
——APP大潮都快过去了,前端需求不仅不会增多,而且那些创业公司释放的劳动力还会泛滥。
他说那未来什么火?
要不要直接去学习大数据或者VR?
除非你是这方面天才,否则也别碰。因为成为一个数据专家需要很长的学习周期,你很难赶上这个进度。
二级市场其实是个好策略
——大数据几年内一定会像自来水一样对接到每个人、每家公司,但是个人是用不上的,因为使用门槛太高,一定是对企业用户。
企业用户则需要大数据公司有人去理解需求,设立方案,这个人既要懂客户也要懂点儿技术,还能出方案
——和当年的做CRM系统,今天做企业SRSA平台销售工程师一样。这个二级市场肯定有机会。
横向迁移
中国非常大,在一线城市做过的市场,完全可以在二线、三线城市继续再做一遍,然后是四五线城市。
原来培训领域里的大师们,这段时间被小鲜肉和知识网红代替了,去哪了?
他们奔波于二三线城市,收入比现在还高。
因为有更大的空间。
不知不觉,你一定不会买的“安踏”品牌,在二三线城市的市值已经超过600亿,成为全球第五大运动品牌了。
回顾
行业的发展有哪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征?
什么时候是入场的好时机?
为什么小白不适宜直接从朝阳期前期进入?好的切入点是什么?
践行
你所在的行业属于曙光期、朝阳期、成熟期、夕阳期哪个阶段?
尝试在下面和大家分享,也许还能找到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