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罢了初七的这碗面,那些应该上班的人,明天就得早早地回到属于自己的岗位上。
该拧螺丝拧螺丝,该搬砖搬砖去了。
肉眼可见,周遭的人,这个“年”过得既见了烟火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了些许的“年味儿”,又少了以往的那种脚不沾地儿般的“炫”,以及各种花里糊哨地“闹挺”。
远的不说,单从天一擦黑,仅仅需要二十几分钟,就可把整个小区转一遍之后的总体感觉上看,家家户户阳台上挂的灯笼,就比前几年稀疏了不少。
建在小区正中央的那几栋造型别致的洋房,每年过年,无论从阳台上挂着的灯笼,还是自己家楼体上的彩化和亮化,都堪称为整个小区5A级景点。
而且,还要当仁不让的那种。
今年,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与往年大不相同。
不见了往年彩灯闪烁的树上披挂。
就连多数洋房业主们从腊月二十九那天,便开启了的“长明”模式的大红灯笼,今年,都不见几家点亮了。
如果只看小区周边,有关部门每年批设的售卖烟花爆竹的固定摊点。当然,还有今年又新增批设的一部分烟花爆竹售卖摊点儿的数量上看,阵势足够震撼。
原以为,“申遗”之后的第一个春节,属于原汁原味健康文明春节文化生活内容之一的“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名正言顺地“彰显”一下子呢?
可实际上,算上除夕夜,家家户户“接神”的大年三十,还有大年初一,乃至前天以放鞭炮为主要内容的“破五节”,烟花爆竹响过的声音和时长,都明显感觉到只具备了一点点的“象征意义”。
这让我想起了住在楼下,刚刚结婚的那对小夫妻,笑呵呵地对我说的那句话。
“看一看,听一听,街坊邻居们放的烟花爆竹就挺好了。把买鞭炮的钱省下来,买块肉吃还是挺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