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的越多,拥有的的越多——雷人笔记
别人月入10万,为什么你总喜欢做知识收藏家?为什么这么写,其实说给自己听的。因为看了这么多书,做了这么多笔记,收藏和转发了那么多文章,那么多知识。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也产生了不少的灵感和火花,也产生了很多的感悟和认知。这些感悟和认知就像零零散散的灵魂一样在大脑里游荡,时而冒出来刺激一下大脑形成关联,产生了新的观点和认知,随后逃之夭夭,销声匿迹,无处寻找。然而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这种失踪状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觉,或者说和我的状况很类似。
分享才会赢
在古典的《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里知识管理和知识产品化内容深深刺激了我,特别是关于输出与分享的一句话可以说戳到了我痛点:
但是千万要记得让知识成为产品,不要成为自嗨的收藏品。
从人的角度来说,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收藏,但是从来都不看?就像喜欢囤货一样,越囤越多,就是不用。曾经的我,何止是收藏家,简直是收藏专家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在潜意识里人们认为收藏了就等于拥有了,所以就没有然后 了。我的观点是,这是一种心理病,得治。
与其做一个自嗨的知识收藏家,不如做一个知识的分享者。
一、为什么有这么多零乱的知识,却无法变现?
原因1:没有形成知识体系
看了那么多书了,写了那么多笔记,收藏那么多的资料,产生再多的观点和想法,如果不整理输出形成知识体系,依然什么内容都记不住,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只有通过写作、记笔记、分享交流、讲课等形式输出,才能记得更多,才能形成体系。
原因2:害怕分享,不愿意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自己好不容易想明白的事,好不容获得的知识,不太愿意分享出去。
原因3:懒惰(美其名曰是拖延症,本质上是惰性使然)。
原因4:习惯。欠缺主动分享的意识和习惯,这是教育灌输的结果。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是工厂流水线似的,我们是教育产业中标准化的产品。被动灌输的意识,已经渗入骨髓。主动分享的意识欠缺,甚至说根本没有,分享就像老师让大家举手回答问题一样唯恐避之不及。习惯了被动,习惯了沉默。
原因5:希望憋大招。
总是希望憋出一个完美的产品,事实上输出不一定要大而全,但是一定要有。如果写不出一本书,就写一篇文章;如果写不出文章,那就写一张知识卡片;如果没法积累一个知识卡片,那就总结一句话,然后分享出去。久而久之养成输入-加工-输出的习惯。
可以按照互联网产品开发思路,设计自己的知识MVP: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交付产品),一开始提供一个最小的具有可行性的产品,然后不断地更新迭代。
这些话、卡片、文章和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逐渐成形,只要稍加修饰就能产生“个体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
二、如何用IPO法则让知识产品化?
在跃迁这本书中,介绍了如何让自己的知识产品化、商业化的的IPO法则。觉得对每一个知识付费从业者、自媒体来说有很大的启发。
1、什么是知识产品IPO法则
知识产品IPO法则:
I:输入问题(Input question),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也可以称之为发现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确定价值的过程。
P: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
O:输出产品(Output),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
这是一套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高效的把知识整合产品化的个人商业模式,比如: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自媒体领域(特别是头条),想通过自媒体实现知识变现,但是问题出来了,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让自己的知识变现,不知道怎么做好自媒体(I);于是接下来发现这些问题的自媒体人,专门研究怎么做自媒体,怎么实现知识变现(P),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己任;然后通过文章、视频等形式输出一系列的自媒体教程产品(O),实现变现。
2、如何用IPO法则设计自己的知识产品
第一步,你必须有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且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1),也就是某个一个领域的痛点,只有大众痛点才有价值。
第二步,不是要单纯的学习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为导向(P)。
以问题为导向,搜集,学习,整理和加工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和知识,聚焦问题相关的,非相关的可以进行整理,分类归档。
整个过程以解决问题为最高标准,持续问自己:“这个知识对于解决问题有用吗?”“如果有用,是当下就有用吗?”如果暂时没有用,做个记号收藏到你的笔记里,以后再看。渐让这个解决方案能够应对不同情境,自我进化。
第三步,输出倒逼输入(O)。
一方面,写作能把这些知识形成体系,整理成能出手的“知识晶体”。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能兑换价值,让更多人知道你有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这个动作能帮你找到下一轮更大的问题,以及更大的价值,形成迭代。
大部分人欠缺的,是把解决问题的结果分享出去。具体原因上面已有阐述。
三、知识付费产品的终极梦想
首席知识官 or 知识收藏专家?
通过不断的输入,整理加工,输出分享,再倒逼输入这样一个循环的管理过程,久而久之形成自己完备的知识体系。还记得以上学的时候爱学习的人,笔记做的非常好,临近考试的时候他的笔记本是全班,乃至全年级最抢手的,争相抄笔记,传来传去,最后回到手里仅剩下封皮和两张纸了,但是似乎并不影响你复习考试,我上大学的时候就么经历过。用现在的职业术语可以叫我知识产品经理,或者首席知识官。因为整理笔记,表面上是一种输出,实际上整理知识是知识的一种重新建构,也是一种记忆和理解的强化。
分享的越多,拥有的越多,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have
编后语:接下来会不断地用文章、PPT、视频微课以及语录等形式分享曾经读过的书,做过的笔记,主要包括心理学、营销,商业,管理,沟通说话,思想杂文,经济学等领域, 否则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那些作者。如果对你有所帮助,希望你收藏点赞,转发评论,分享交流。记住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