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会看到不同的养育表现:
面对婴儿哭泣,有些养育者非常活跃,他们一边哄着宝宝:“哦哦哦,你是不是饿了呀”,一边精心准备食物,有时候也会理解错误,婴儿不是饿了而是太冷,但无论如何,他们总是愿意试着理解孩子怎么了,并以有效的方式对应上孩子的真实需要。
被努力照料的婴儿逐渐能确认自己的真实感受,开始探索“我是谁”。
还有一种,妈妈觉得你饿,妈妈觉得你困,面对婴儿哭泣时可能会不知所措:“哎呀,这孩子怎么这么爱哭啊”,“这孩子真闹人”、“孩子一定是饿了,我去准备奶粉”。
这类养育者也可能会想要好好照顾婴儿,但他们缺少理解孩子需求的能力,反而常常把自己认为的孩子的需要当作孩子的真实需要,甚至干脆对婴儿的需求置之不理。
久而久之,孩子发展出顺应的能力。
后者养大的孩子,慢慢地成为很乖很听话、从不惹事的“乖小孩”,总是习惯性的接受顺从,迎合外界的期待,每次迎合成功,会得到短暂的滋养,一旦停下来,便陷入迷茫。
“你要听话,要懂事,知道吗?”
“你最乖了,爸爸妈妈喜欢你这样的孩子。”
“我是为了你好,你听大人的不会害你的。”
大人期许的话,像一道道紧箍咒,禁锢着孩子对自我的表达。即便当“乖孩子”有所觉察,想要做出改变,但每次新尝试都难以得到他人的理解。
乖小孩表现出来的乖,是以牺牲自我和自主需求为代价的。家长想让孩子满足自己的需求,可是孩子们自己的需求呢?所以遇到需要解决的事情时,比起“你要乖”,家长可以给孩子不一样的回应:
“你怎么了,我看你有些难过,你能和我说一说吗?”
“你刚刚发脾气了,我知道你不高兴,你很生气。妈妈也是一样的,妈妈看到你生气我也不开心。我现在就是为了帮助你的,我们先平复一下心情,我会陪着你一起来解决这个事情。”
“你为什么这么想?可以跟我说一说吗?”
“妈妈是这样想的……”
当孩子听到这样的回应时,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绪、自己的需求被重视和接受,这是一个沟通和协商的过程,而不是命令和听从。
村上春树说过“不要太乖,不想做的事可以拒绝,做不到的事不用勉强,不喜欢的话假装没听见,你的人生不是用来讨好所有人,而是善待自己。”
让“乖小孩”找回自我,倾听孩子,了解真实的需求。
心理咨询,并不是生病时才去找的治疗手段,对于很多人来说,心理咨询就是两个人在聊天,但实际上,心理咨询的价值绝不仅仅于此。
在通过与岸涌咨询师一次次确认和接纳,“乖小孩”那些原本被压抑或否认的感受和需要开始变得鲜活,开始与过去和解,与自己和解,一步步从黑暗中涅槃重生,从而能够被自我收回,使得整个人变得更完整、有力量。
对于更多人来说,倾听可以使来访者的情感得以宣泄,有效纾解苦闷。当你人生遇到坎了,走不动了,可以来岸涌咨平台,有专业的咨询师与倾诉师,可以为身处困境的人提供理解和支持的空间。偶尔去那里倾诉“暂停”一下,就能重新汲取到打开新天地的巨大能量。
* 图片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