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职业,出圈第一桶金:
徐巨亮工程师(11万),夏海波经理(10万),Rachel chen律师(16万),许晓飞律师(16万),李辉飞行员(21万),王佳亮医生(30万)
复盘:
第六次线下游戏,职业医生,出圈金额约30万,本游戏第一轮MYT4U 1元股给了我机会,之前的几次一直不敢进行加杠杆投资,在晓飞前几次对投资收益比的演示下,又对比了莎莎主席(初始10元股票20万第一桶金),鼎伦大哥(初始5元股票105万第一桶金)在早期的投资股票的观察,果断贷款32000,手里3000,入手35000股,安全边际留了2300元左右。第二轮变现105万,那么正式开始今天的投资反思,今天的主题:一个关于“富人”如何投(si)资(bi)资产的故事。
“乐善好施”
首先应该明确的,“乐善好施”不是指愿意无偿给予,不求索取回报,学习雷锋好榜样,而是怎么能够让你交易对方认可你是能够持续合作,期望和你持续合作对象。
“斤斤计较”
而我今天则扮演了一个“斤斤计较”的富人角色,他们叫大户,之前看过张彪,曹鼎伦对于购买生息资产盲抽前就给固定费用的处理,我觉得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即1万预付保底+看牌定价,我认为看似比较合理,于是按此条行事。但是忽略了很重要的问题:
1.1万元保底,对于很多需要十几万资产的玩家轮次较多吸引力变小,而看牌定价又增加了他们的抵触心理,要每一次都议价,而这对于我和整场的玩家都是一种时间的消耗。
2.这样,每次交易就形成了一次单一博弈,根据博弈论的描述:交易者在多次博弈中倾向于公平交易(追求期望值),在单次博弈中倾向于贪婪策略(确定性效应,偏爱反转)。(这就是为什么不要在旅游地买东西的原因)
参考文献:从风险决策中的多次博弈到单次博弈——量变还是质变
https://www.docin.com/p-2164375201.html
结果:
1.这次游戏我跟许晓飞有过2-3次合作,每次都要讨价一番。
2.跟徐巨亮合作合作一次给了1万3千元后,他选择不再抽大买卖。
3.跟夏海波没有合作,他选择自己抽小机会。
4.跟Rachel有3次潜在合作都因为价格谈不拢而放弃了4900现金流的资产。
5.跟李辉合作了2800和一些小机会,李辉的谈判手法影响了我。
实践证明这个策略并没有达成理想的效果,反而造成了我和Rachel之间该达成的交易没有达成。
作为一个“乐善好施”的富人应当学会的是像曹大哥讲的,“大家帮我出圈,我把钱给大家一起出圈”,看似简单,但却把单次交易(博弈)向多次交易(博弈)方向推动,而“斤斤计较”的我没有格局的追求每局的公平性和合乎市场逻辑,忽视了转化为多次博弈的重要性,这也客观的导致了每次合作方想方设法进行讲(si)价(bi)的现象。
结束游戏,讨论改进策略:
曹鼎伦大哥提出:"为对方算账",即不仅关注自身需求,也要了解对方需求,通过给对方搭建合理选择,实现合作的达成,我认为这个还是基于多次博弈才会产生的信任,因此要想办法转化成多次合作。
宋振宇主席提出:"明白自己的目的"即为自己的资金定一个合理的规划,在本局中我期望的是:"在自己出圈的同时尽量增加自己的影响力。"而扩大自己影响力的目标即"让更多的玩家参与进来,帮助我来摸牌"。
现在想来能够吸引大家的方法可以是这样:"如果给我摸牌,我将盲抽给你1万五千元,但一旦你摸到超过2000元的现金流我将给你10万元,如果我出圈就会把剩余的留给你(60-80万)!"
其他感受:
1.投资的次数也不应过多,这次有四次投资了300-400现金流的资产,对于一个医生,这1200-1500现金流仅占1/6目标的却消耗了1/2的时间做资产记录,投资效率太低,应匹配到对应的目标,低于500现金流仅占投资时间消耗的1/20,把时间留给大现金流资产。(有第一桶金状况)
2.控制情绪,跟Rachel的交易过程中,本来可以出圈却因为双方在沟通中出现偏差而没有达成交易,这过程中自己没有掌握好沟通,被情绪左右,这在现实中是经常会出现的,也是应当反思的。
3.给别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得到这个反馈让我很吃惊,我没有觉得自己有这个心态,却被人反馈给人在交易中过于生硬,态度强势,高高在上,这个是不好的交互界面,需要想办法发现并修正。
4.清晰的目标,宋主席提到每次现金流游戏应当在游戏之初就设定本次游戏目标和策略,然后在实际过程中检验和测试自己,我很认同,这样就会更加坚定的执行和选择,所以我
下次的目标是:
共同出圈,我要帮助我们本场的玩家共同出圈。(训练影响力)
投资资产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