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想想,还需要考虑一下”
这个场景出现的时候,大多是情况是信息搜集不足,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这个问题,我称之为犹豫。当真的付诸行动,用网络搜索、咨询他人等各种方式进行调研和逻辑推理后得出可以行动的方针后,才能称之为思考。
在这里定义一个很简单的公式,思考效率 = 思考次数÷犹豫次数。我们思考的效率随着犹豫次数的增加呈反比例下降,思考效率最高的人即犹豫次数为0的人,这样思考效率正无穷,但这几乎不可能,我们不可能一想到就去思考,犹豫一下,如果真的是很重要的事情,下次想起来才可能继续思考,不重要的事情就放过。因此假设犹豫次数大于等于1,这样犹豫过一次,立马就进行思考的人效率将为1,效率取值区间为(0,1]。
“大部分时候我在犹豫,因为某一刻觉得自己手上很多事情,就采用犹豫来替代思考,而犹豫就像是毒品,它比思考轻松太多了,解决不了的事情犹豫一下,还解决不了继续犹豫,总有一天会思考的,我不是拒绝思考,只是在等待一个好的时机。”
上面的这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是在逃避思考,或者把犹豫踌躇的过程当做是思考的一部分。一个自己犹豫过多次的问题,说明它足够重要以至与念念不忘,我是该继续犹豫还是着手思考?继续犹豫,还不如将其抛之脑后来得清净,一件事情像鬼魂一样困扰着自己,必然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会对自己的执行力造成负面的影响,也会打击自己的信心,遇到问题不是直接面对,而是想方设法逃避;着手思考,才是解决这个死局的关键。
完美主义是造成犹豫的一大障碍,看起来是对自己要求高,实际上是不敢面对思考出的结论。如果结论需要行动,自己本身又是一个懒汉,心想着还不如犹豫呢;又或者思考出来的结果对自己不利,宁愿每天歌舞升平也不愿意看清残酷的现实。所以不要再用完美主义当做自己犹豫的幌子,如果自己的完美主义有用的话,现在生活还会过程这个样子吗?自欺欺人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任。
思考的结论应当是基本稳定的,即便是遇到新的外界冲击。比如我决定去做某些事情,或者不做某些事情,不会因为身边一个人说了一两句话就改变自己的方向,那样就没有自己的立场,所谓前期的思考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搜集了一大堆资料,逻辑分析一通,不如随口一句话,那岂不是没脑子?我不是说结论一点也不能变,而是所有的判断都要基于自己的分析逻辑,新的信息加进来了,是否会影响你原来的思维逻辑,你是否会后悔呢?很多时候我们做决定,就要有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既然决定了就要走下去,有些信息未必是真实的,再说就算是真是的,但我们在之前做决定的时候,也是我们能做的最好的决定,没什么好后悔的,见招拆招就是了,人生哪有什么一定的是啊,想清楚这一点,生活中的后悔会少很多。
人生没有太多犹豫的机会,生命的长度可能犹豫几次也就没了,人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我选择拒绝犹豫,拥抱真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