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南路肯德基里和一个朋友约着见面,中途上洗手间出来,发生了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洗手的水龙头样式,我第一次见。现在那里看了半天,我没有想明白怎么用。于是低头摆弄手机。
一位男士走到水池边准备洗手,也站在那里发愣。我好心说了句:“这个水龙头好奇怪,从来没有见过。好像不能用?”
“嗯!”男士盯了一会儿水龙头,又听了我劝告,果断放弃了洗手的打算,转身走了。
我继续在手机上看消息,一个服务员装扮(不是肯德基的服装,是其他机构的)的女人走了过来。她很娴熟地洗了洗手,也扭身离开,剩下我独自愣神:居然是这样的啊!
转念一想,为什么我和那位男士都没有想到呢?是什么限制了我们的思维?
首先,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有个过程,从接触,到会用,到熟悉,到司空见惯。
水龙头作为日常生活场景经常使用的工具之一,我们从小就会使用,我用了四十多年,熟悉到不能再熟悉。最早的水龙头是旋扭式,用旋转的方式开或者关。
旋扭式水龙头在材质、外形、色彩上做了改进,但是基本思路一致,所以看到就会使用。
后来在影院、长途汽车站、公园、酒店等公共场所的洗手间开始引进了感应式水龙头。
虽然形状各异,但是原理不外两个:一个手伸到水龙头出水口即了感应出水;另一个需要用手轻轻触碰感应按钮,然后才能出水。
家里的水龙头应用场景非常多:厨房、卫生间、阳台。都是伸手就来,不用动脑子。
直到遇到了中南路肯德基卫生间外的水龙头,我被狠狠地上了一课。
我的思考模式开启:
(1)前面居然没有出水口,长得真是奇怪;
(2)既然前面不是出水口,管子下侧的凸起就是出水口了,那感应装置在哪里?
(3)如果管子下侧的凸起是感应装置的话,那出水口呢?
然后我就陷入了出水口和感应装置的死循环里了。
其实,准确的说,以上并不是思维模式,只是对熟悉事物的一种本能反应。遇到了熟悉事物以完全不一样的姿态出现时,脑子被定住了,思维是不会打开的。这时的思考不过是迷惑而已,是固化的思维,是一个死疙瘩。
这里的思维固化,受到了“水龙头前端一定要有出水口,且出水口和感应装置是分开设置”这种习惯性使用规则限制。
于是,当看到前端的出水口是封死的,而下端的凸起又看不真切时,脑子如同封死的出水口一般也封死了。
其次,因为水龙头司空见惯,所以反而不好意思就这个事情问别人,就把自己困住了。
那位男士大概与我类似,也许不一样。因为我愚昧的好心,他大概也认同了。
然而,换个角度想想:这个水龙头作为公共设施,ta一定是可以使用的啊!我不会用,有人会用。
终于看到了正确的使用方式!
把手伸到下端凸起处,水就出来了。
前面被封死的部分是装饰用的吗?这个装饰也太奇怪了!那是用来脑筋急转弯的吗?我表示很无语。那是障眼法吗?顾客又不是敌人,真心搞不懂。
同样是这样款式的水龙头,如果是下图这款,我和那位男士就不会遭遇尴尬了。
不过,最好不用这种款式,真心不习惯,也不喜欢。
我们平时总是说要打破惯性思维,让固化的思维松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我们没有打破的契机,也少有打破的勇气。我们习惯熟悉的,即便熟悉的令我们不舒服,很多人还是会选择熟悉。
感谢这款奇怪的感应式水龙头,让我拥有了一次如此有意思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