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多幸运,要一杯水,整个海洋都来到身边。”――题记
起
春节时,娜介绍了一位朋友阿楠,91年,却是某少儿培训分校的校长。我们在书店一起学习流程管理,因为时间略赶,上完课夜已深沉,交集的时间并不多,却了解到他的主攻方向是职业经理人。有天娜小姐在朋友圈说:大好春光,好想去野餐呐~ 我立刻举手报名,后来发现阿楠也来偷得浮生半日闲了,更巧的是,他说不好意思发朋友圈,我笑:我也是,我还嘱咐娜小姐不让她把我发到她的朋友圈。
因为这个点的切入,借着春风拂来的花香给人带来的舒适感,同处管理岗位的我们就真正聊开了。讲到各自看过的不错的管理书籍,他就拿了一些分享给我。并告诉我“樊登讲的每一本书我都买过”。我一听吓坏了,还有这种操作的?以前曾这么跟着干了几次,发现有些书如《让大象飞》实在不值得逐字逐句去深度阅读啊(自由时间充裕的另说)。他还去车上拿了几本书,我一看大部头,不由得惊叹出声,满满都是钦佩。拿了他递过来的书,翻了翻目录――阿楠表示不满。我挑了一本《图说流程管理》,结果一圈儿书友揶揄我“看看,爱漫画的人儿啊”(具体怎么说的我忘记了,意指我拒绝纯文字类的专业书籍)
然后他告诉我他准备攻读一本厚厚的财务工具书,看起来蛮专业的。我吓得吐了吐舌“有必要么?”
承
说来有意思。那天晚上,蜜儿跑来问我,樊登读书会是讲整本书还是讲其中的精华部分啊?我说精华啊。第二天开车的时候我便在想这事,我问副驾驶上的睿哥“你觉得,如果只是给你一本语文书自己自学,减去作文的40分。一个学期结束,你有没有可能性考到60分?”睿哥显然很奇怪我为什么问他这个问题,但是依然很慎重的回答我“我觉得50分也有点困难,因为有其中一部分的阅读,一定考的是课外内容。”
我笑了,套用到工作里,课外内容不就是对应到 “学以致用”实际应用的部分么?
转:
然后想到友曾经和我讲,说他认识一企业家朋友,一年至少能读300本书。而他本人一年也可以读一百本左右。怎么看的呢?
我们都知道樊登老师倡导的读书理念“每年一起读50本书”,首先我们不知道他是否也属于速读类型的超强大脑,如果不是,那么他大概是运用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读书方法。 而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拥有速读大脑。我也是。
合
根据以上的小故事,对管理个人的高效阅读作个主观上的小梳理
1. 工具书分俩类
1) 一种为类似于《辞海》或《新华字典》,会授予具体而简单的查询方式。纯理性。但内容无连贯性。
2) 一种为教学实战类的专业书籍,会有大量相关的案例供参考。可能会加进一些作者个人见地,如为译文,会有译者的主观意识在里面。故,无论多少都会有感性的成分在内。内容有连贯性。
2. 工具书的共同特征
1) 没有小说的流畅与引人入胜,非阅读性质注定啃起来是艰涩和困难的。特别是教学实战类的书籍。每个作者的水平不一样,
2) 会有目录供查询。
3. 目录是个好东西。拿到一本专业书籍,首先过一遍目录(有些治愈类的心灵鸡汤,亦完全可以用这种方式速读,前面讲的一年能读300本的企业家,很多时候若觉内容性不强,就用这种方式速读。但这种方式不适合引人入胜的小说),看看是否有可能需要解决的部分,但凡只要没有MATH的知识连贯性,都可以从那段开始速读。
下图为参考目录:有些实例,几乎对本行业没有参考意义的,稍过一遍即可。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取其精华。
4. 选书也是个技术活。知识一直不停在迭代,专业知识也会更新,如不通过目录和小节筛选,读到一半,发现是个滥书,那感觉真的是…一场灾难 !
5. 再谈谈其中一类我喜欢的专业书籍:图文配的方式。这种书籍可读性超强,落地操作性也极强,且读起来很有成就感。
时代的洪流推着我们不断前行。这已然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了。我们想买一件小西装,打开淘宝,出来的结果可能会是十万个链接供你选择。我每年都会买个新钱包,但是去年春节买了钱包,不到两个月就发现用的机会寥寥无几了:手机已成为最大的支付工具了。我们可以不用带钱包就出门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常令我们深感目不瑕接,甚至于有时候会有一定的恐慌。除了接受自己一定会对有些事情的无能为力之外,我们的确需要沉淀自己、完善自己。因为,知识常常是相通的。
以上纯属个人主观见地,时间仓促未及细思,望抛砖引玉,引更多火花碰撞。
纳彩,2018.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