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记事儿起,奶奶就住在小院里。
印象最深的除了奶奶的爱,还有她做的饭菜。我奶奶每天做的午饭都不重样儿。手擀捞面、手擀汤面、烙烙馍、摊煎饼、蒸包子、蒸油旋、蒸枣花、蒸糖三角、蒸小米烩菜、蒸大米烩菜、炸菜角、炸芝麻焦叶……奶奶尤其喜欢包饺子吃。她总爱把饺子说成“扁食”。可惜,小时候的我对饺子怎么也爱不起来,也不喜欢奶奶说“扁食”,总觉得这个词怪怪的,更怪的是我奶奶吃饺子时爱就着不剥皮儿的蒜瓣,还吃得津津有味的。
每年秋天,奶奶的灶台上都摆着一瓶泡好的红通通的酒枣,到了冬天,窗台上便又会多上一瓶腌得湖绿的醋蒜。而瓜豆酱,每年也都不忘做上一回。
虽然奶奶一个人生活,但却把每天的日子都过得有滋有味。
奶奶很爱干净。每天起床以后,都会按部就班地烧水、刷牙、洗脸,然后坐在堂屋正中间的小方凳上认认真真地梳头发,扎绑腿。
梳头前,奶奶是要披上她的长围裙的,因为怕掉下来的头发沾到后背衣服上。那些掉在地上的那些头发,她也会一根根捡起来,攒成小团,用来插绣花针。
春天、秋天、冬天,奶奶都要用绑带把裤脚扎起来。夏天,奶奶也从不光脚,她爱穿白丝袜和灰丝袜。我至今都记得,有些袜子的脚底板磨破了,奶奶就垫上一块小小的棉布,戴上老花镜,用密密的针脚缝上一圈。
奶奶很讲究。懂得生活又极爱干净。这样的人自然最离不开水。那些年,奶奶是怎么吃水用水的呢?
我记得堂屋门后有一口瓷缸。两桶半刚好能装满一缸水。一年四季,奶奶都是从那口缸里取水用。
早些年,缸里的水是从前院我们家的机井里抽出来的。我爸隔上两三天就提两桶,把水缸灌得满满的。逢着停电,机井不能用了,奶奶就从魏姓恩爷家的压井里压水。压满一桶,我和奶奶用木棍抬回家,抬两趟。有时候,魏家叔叔在家,便用长长的扁担替我们担两桶。
有时候,堂哥们来小院子看奶奶,也不忘帮奶奶把水缸装的满满的。
因为取水不易,奶奶用水非常爱惜。我们俩的洗脸水,春夏天用来潲地,秋冬天就用来和煤。
我奶奶早就想在院子里钻一口井了。她一辈子都不愿给别人添麻烦,能自己做的事儿全都自己做。
终于,有年春天,小院里来了两位工人。他们在东屋门口的枣树下凿了一口拉井。具体怎么凿的,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新开的井水不能吃,刚拉上来的水有一股子机油味儿。后来,水没有机油味儿了,水质却有些浑浊。再后来,拉上来的水就很清澈了。
从此,奶奶就自己拉水喝。
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那口井拉着很沉很费力,拉上来的水也黑黑的,还掺着沙子。
奶奶又请人在我们小院的大门外钻了一口新井。这次的选址比较好,从这井里口拉上来的水又清凉又干净。
大门外的那口拉井,我们用了很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