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九三大阅兵中,杨靖宇支队战旗在战旗方队获得高频镜头,既是对英雄部队历史功绩的致敬,也是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当代传承——这支在林海雪原中用血肉之躯践行“宁死不屈”的英雄部队,其战旗的每一次出现,都在向世人诉说曾经中国抗战史上最悲壮也最坚韧的篇章。
一、杨靖宇支队:是当年东北抗联的“精神领袖”,也是我国艰苦卓绝时期抗战史上的“冰原火种”。
杨靖宇支队的前身,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由杨靖宇亲自创建并领导。这支队伍在14年抗战中(比全国抗战还要早6年),杨靖宇带领队伍在零下40℃的东北林海雪原多年坚持游击战争。面对日军“归屯并户”“三光政策”的残酷围剿,他们没有粮食就用草根、树皮甚至棉絮充饥,但是这支抗日的旗帜始终没有倒下。
1940年,杨靖宇在濛江(今靖宇县)孤身战斗至最后一刻,日本人割下他的头颅,解剖他的身体之后发现胃里只有未消化的树皮和棉絮——这一细节至今让后人泪目,直到1958年2月23日他的头颅从濛江运到通化,身子从哈尔滨也运往通化,将身子和头颅接在了一起,为将军重新穿上军装盖上棺木。彼时杨靖宇的身首分离已过18年。所以他也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的“战斗之魂”,是中华民族“不屈意志”的象征。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杨靖宇同志是人民的英雄。”周恩来总理也曾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纪念日,杨靖宇支队战旗的高频镜头,正是对这段“最艰苦抗战史”的一种回望:当全国抗战尚未全面爆发时,东北抗联已用鲜血在白山黑水间点燃了抗日的星火,他们的所有牺牲与坚守,是中国抗战卓绝与持久最早的见证。
二、战旗方队的“选旗逻辑”:从回顾“历史功绩”到当代“精神激励”。
战旗方队的镜头分配,并非随机安排,而是遵循“历史代表性”与“精神感召力”的双重考量。杨靖宇支队能成为这次大阅兵焦点,核心在于他的丰功伟绩在我国抗战史上的不可替代性价值。
日本人炸死张作霖,打开东三省的门户,东北抗联是中国最早对日作战的武装力量之一。东北抗联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就成立了,比七七事变早6年,比太平洋战争早10年。杨靖宇支队作为东北抗联的核心武装,也可以说,杨靖宇支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最早成立的一支生力军。
当年,杨靖宇支队在没有后勤补给、没有友军支援的绝境中,杨靖宇带领勇敢的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人一枪也要抗战到底”的奇迹。据史料记载,抗联战士平均存活时间都不足3年,1941年东北抗联却在东北三省牵制日军约76万人,占其侵华总兵力的1/3,为全国抗战有效地减轻了正面压力。看到这组数据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想?这种“以弱胜强”的精神,正是《孙子兵法》中“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真实写照。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他的儿女名叫马从云和马躲。杨靖宇其实也是汉族人,他却能团结东北各民族(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等)共同抗日,并提出的“不分民族,共同救国”抗日理念,也是民族团结实践者的先驱和典范。在当前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这支队伍的战旗显然更具现实感召力,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
三、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在现实中去创造新的历史。
2025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也是东北抗联成立94周年(1931-2025)。在这一“神圣时刻”,杨靖宇支队战旗随风飘扬在天安门广场,它看似是在诉说那段光荣的历史,实则是在激励我们不辱历史使命,将老一辈革命先驱的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近年来,少数国际势力企图淡化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贡献,甚至抹黑英雄事迹。杨靖宇等支队红色战旗迎风飘扬就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历史从来都不会凭空消失,英雄自当永垂不朽!
当前中国正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杨靖宇支队这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这恰是对新时代军人“攻坚克难”的一种精神引领,镜头中猎猎作响的战旗,既是对先烈的告慰,同时也是对当代军人“传承英雄血脉”的紧急动员——今天的岁月静好,正是因为有人曾在冰天雪地中为我们负重前行。
四、一面面的战旗在镜头前招展是台上、电视机前、手机前老兵们的集体胸章。
当战旗经过观礼台时,幸存的抗联老兵(或其后代)颤巍巍敬礼的画面,与战旗上的斑驳痕迹仿佛在隔空对话,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这种“历史的重量”,很多网友坦言自己曾几次泪目。
护旗士兵那坚定地眼神、铿锵地步伐象征着“英雄精神在年轻队伍中的延续”——杨靖宇曾说“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而今天参加阅兵的所有士兵,正是用实际行动回答:“英雄的中国,永远都会有人守护。” 战旗方队中的每一面战旗都藏着一段用生命写就的英雄篇章。
结语:战旗飘扬处,展现出的是中华民族之魂。
回顾那段曾经让中国人民千疮百孔的历史,来到80年之后的今天,这是一场跨越了80年历程的“英雄精神接力赛”。从1945年抗战胜利到2025年实现强国强军,从冰天雪地的孤军奋战到如今的“作风优良,能打胜仗”,战旗所代表的,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的民族之魂。正如杨靖宇牺牲前所说过的那样:“我们一定能胜利,革命一定能成功!”80年后的今天,飒爽的士兵们举着一面面战旗在天安门广场上走过,便是对杨靖宇英雄最有情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