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好处于这种迷茫的时期,从去年11月至今也有小半年时间了。我不知道标准答案是什么,以及我现在这么做对不对,但我可以分享一下我的心路历程。
我是餐饮行业的从业者,疫情元年2020年创办了属于自己的餐饮品牌,疫情三年里实现逆势增长,在某一线城市慢慢铺开了20+的门店,是我人生中至今为止成绩最好的一次创业。但是到了去年的下半年,门店的业绩直线插水,纷纷关停,门店数量腰斩,这当然有我们管理、决策和运营商上的错误,但这不是重点,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在我有限的认知来看,这已经是死棋,于是向公司提出了退出的决定,这当中当然有出价还价的博弈,每一次都得根据市场的变化重新坐下来讨论,反复拉扯了很长一段时间,至今悬而未决。这种消耗非常折磨人,一方面短时间内没有定数,另一方面下一步不知道怎么走,所以我认为,现在这段时间就是我迷茫的时候。
最开始,我甚至还有点轻松和惬意,也不着急着想下一步的事情,毕竟都拼命了三年,就安慰自己停下来休息一下没什么。开始的那段时间里,每天不是在家里打游戏就是跟朋友出去泡在奶茶店里打游戏,这样过了大概有1个半月的样子。
有一天我早上起床睁开了眼睛,鬼使神差地并没有起来,而是躺在那里想事情。我在想今天要干什么,我甚至躺着都能知道,跟过去的1个半月没有什么不同,而这样的日子我已经过了1个半月了,以后又该过多久这样的日子。突然一种深深的恐惧侵袭着我,不知道在读的朋友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就是那种微微的,短暂的绝望感,难以描述。反正我不能再这么过下去了。
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要干什么,怎么办?因为我一直以来都有阅读的习惯,除了看小说,在做品牌的时候遇到问题我会针对性地找到对应的书来看。那么现在其实也遇到了问题,这里我可以推荐几本书给处在迷茫时的大家:
《认知觉醒》《认知驱动》
这两本是周岭老师关于自修类的指导性书籍,这不是鸡汤,是给每一个想要改变现状的伙伴实实在在的方法论。
《跨越不可能》
史蒂芬·科特勒对那些完成改变人类壮举或者打破人类记录的行为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找出了其中的通用型公式,让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完成属于自己的“不可能”。
《思维模型》
人的思维模型越多,决策质量就越高。书中列举了超过200个思维模型,但是鉴于有限的认知,我能吸收的思维模型不多,屏幕前的你肯定能比我好太多。
《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
这本书颠覆了我对时间的错误认知,人和人对于时间的利用率是不一样的。也终于知道为什么我光活着就已经筋疲力尽,别人不仅事业有成,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享受生活。
幸好我没有丢掉阅读的习惯,在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长远的目标,于是我根据自己过去的履历,先假设一个目标行动了起来;也知道了“写下来”对于巩固知识的巨大作用,开始了每天的写作;意识到了自己最宝贵的财富其实是注意力,而注意力的巅峰在早上,可以提高自己最少2倍的工作效率,使我不愿意让每个清晨白白流失而选择了早起;知道了精进路上保持动力的秘诀,就是用现有的最大能力产出属于自己的作品,然后获取反馈,所以现在我才会出现在简书……
以上是我迷茫时候做出的改变,总结下来我的建议是:
迷茫的时候首先不要丧失斗志,理清自己的思路,思考一些平时没有时间思考但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问题;
知人易,自知难。自知需要勇气面对自己,更需要大量的输入端(认知)补充。迷茫的时候反正也没有目标,倒不如自我挖掘一下,追问自己想要什么很重要(以上推荐的书中有详细的方法论),指不定就有新的收获;
当你生出过以上我所说到的那种短暂的绝望感,千万不要放过它,这是改变的种子,一定抓住他一点点地让自己的生活朝好的方向改变起来,因为下一次遇见它不定是什么时候,或许再也不见,一直沉沦下去不自知。
反正现在,我经过了一轮的输入、思考、输出、反馈,已经切实感觉到自己有所改变,也知道每天要干什么,这种感觉真的很踏实,希望你也能体验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