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感冒即将痊愈。这两天除了嗓子哑掉外,倒没有别的不适。
发不出声来,只好长话短说,开口前多想想是否非说不可。
必须要说的,挑出重点,言简意赅。
可说可不说的,则不说也罢。
这是身体用疾病在提醒我,沉默是金。
手还没疼,所以暂时还斗胆写着,写疼了再说吧!
02
和年轻小姑娘一起聊天。
她:“这两天我妈妈来我家住了。”
她平时一个人住,父母在另一个地级市,离我们这不到百公里路。
我:“闲着无聊,来找你解解闷?”
她:“是啊,我爸出差了,她一个人在家闷得慌。”
我:“那你别上班了,请假带你妈周边玩玩,吃点好吃的。”
她:“不不不,只要她在,我就得更努力上班才是,要不然会被教育。”
也是,说到底还是父母,督促教育不能忘。
我:“那你上班了她可以自己出门逛逛。”
她:“也不会,她可宅了,估计就在家替我打扫打扫卫生,做做饭吧。”
末了半开玩笑半是抱怨地加了一句:“她来也没什么可玩的,我反倒觉得好不自由啊!”
突然有点羡慕。小姑娘尽管嘴上抱怨,但想必母女关系挺不错,母亲想女儿了就来找她一起住两天,唠叨两句,也算是用自己的方式撒娇了。
我自己成家以后,和妈妈这样的同住机会就少了。特别是有了幼崽以后,邀请她来,她倒总怕打扰到小家伙休息。
好像有点生分呢。
差点想告诉小姑娘:“等你结婚以后,这样的机会不多了呢”。
算了,这话一出口显得太老气横秋,想想还是不说了。
03
看到有人说吴京在「流浪地球」里的演技比起马修·麦康纳在「星际穿越」里差远了。
于是立刻就把「星际穿越」找出来看。
马修饰演的老爸在太空里只能单向接收信息,屏幕那头是自己的儿子和他分享生活里的事情:毕业、成家、生子、外公去世……
马修脸上先是带着笑,突然间眼泪开始向外迸,只好咬着牙忍哭、忍到浑身颤抖。
接着屏幕一黑,他条件反射般前倾起身,双手扶住屏幕,像是想要尽力抓住消失在电波那头的儿子。
确实是教科书般的演技。
好莱坞的电影特效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产业了,已经进入了不拼特效拼演技的阶段,所以你可以在大制作电影里也看到如此细腻刻骨的表演。
但早年间,特效刚刚登上荧屏的时候,也是野蛮而粗放的——在光有特效已经足够吸睛的年代里,情节、演技、逻辑等等,是没那么重要的。
观众都是一步步变得苛刻的。一方面足够好了,便会进而关注另一方面。
所以我认为,要正确看待「流浪地球」的意义。它对于中国电影工业绝对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也许就此拉开了国产特效大制作的序幕。
但你要求这部电影演技、逻辑齐齐在线的话,一定会失望的。
不过放心,等我们的特效也足够成熟了,自然会开始讲究的。
04
花了一点时间看完「步履不停」,却花了很多倍时间在思考该如何写这部片/这本书。
答应别人的影评迟迟不能出炉,已然觉得自己快要成为一代鸽王。
不过,写东西这事很奇怪,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念头,以为写下来不过两三句话罢了,居然一展开就是千多字,十几分钟也就写完了。
倒是命题作文,难起来是真难。
你说,指定一本书、一部片,看完了该有不少想法吧。真要梳理起来,就像一团乱七八糟的毛线绳,找不到个头。
难就难在找这个线头。
只要找到了,再一点点顺藤摸瓜捋下去,剩下的无非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当然线头太多也不是好事。切入点一多,难免想面面俱到,结果反而是落得四处都不着。
所以写东西,先不要追求太大的目标,能把一个点讲清楚已经不错了。
做别的事情也是一样。画饼之前,不如抓住一个小点,琢磨透了,再谈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