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事先声明:看之前我对这部音乐剧期望非常高。虽然以下内容为我对这部剧的严肃批评,但并不代表这部剧不好看,作为具有娱乐性质的音乐剧,制作还是非常成功的。话虽如此,如果让我推荐,推荐看小说原著。
如果说陕西人艺版《白鹿原》是小说改编舞台剧非常成功的案例,那《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可以算是反例了。面目全非的情节让我觉得可以重新写个剧本,大可不必同名演出。音乐剧《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原版是韩国改编的,同名小说原著作者是拥有心理学学位的美国作家丹尼尔·凯斯,他的其他作品有《24个比利》,这样一说原著风格大家基本上就知道了。
原著以查理·高登所写的《近步报告》(智商提高之后变成了《进步报告》)的形式进行呈现,描写的是一个智障患者从接受提高智商的手术前后,直到最终再次退化为智障过程中的生活琐事以及对于记忆的追寻。结局非常沉重,小说主要聚焦的社会议题是科学的冷酷和人性的虚伪。看小说的时候让我哭没了半包纸抽,剩下半包本来是给音乐剧准备的,结果完全没用上。看完小说再看这个音乐剧改编,就跟吐槽《雷雨》和《雷雨后》的那句话一样,改编可以,但是肤浅的改编让人非常不满意。
首先夸一夸演员。这部戏在天津大剧院歌剧厅演两场,在同一天,卡司不变。我一直很想看张博俊的舞台,正好天津场还有党韫葳和曹牧之,于是第一时间欢天喜地地拉着朋友买了票,我们坐在11排正中间看的晚场。在这部音乐剧中,所有演员的表演以及乐队的伴奏都没有问题。虽然一开始面包店里的重唱部分音响有点问题,音乐大过了人声,中间唱段的字幕LED屏幕一直在闪雪花,转场不太顺滑,别的都还可以。最大的问题是这部剧没有把重点放在原著“科幻小说”或者“心理描写”最出彩的点上,而是只用了个“手术提高智商”的框架,加了一堆歌舞,制作了一个音乐剧。因此过于松散的剧情,以及混乱的主题,让音乐剧中的人物几乎没有一个能立得住的。一看一乐还行,仔细想想很多人物的行为和感情变化都非常奇怪,就是不能细想。
作为观剧不久前刚看过原著的观众,我试图自行填充信息。但问题是这部音乐剧试图把所有角色都变成好人,比如由于要拿到项目基金而将查理视为小白鼠的尼姆博士,因为需要评职称以及找到科研方向的其他科研工作者,曾经和蔼但最终迫于生计变得冷漠的查理父亲,神经质并最终早早老年痴呆的查理母亲,幼年霸道任性后来希望依靠哥哥的妹妹,面包店欺负查理的打工人们……原著中唯一算得上是正面人物的就是爱丽丝·纪尼安老师,她是真心帮助和爱护学生查理并最终恋爱未满的角色。在音乐剧中,查理因为误打误撞被认定为实验对象,直接上了手术台。纪尼安老师变成了科研团队中的一员。尼姆博士没有了自私和虚伪,自称一切实验都是为了改变智障儿的悲惨境遇,可惜最终实验失败。科研团队里还有举止女性化用来烘托喜剧气氛的搞笑男博士。面包店的金皮对查理推推搡搡,原因是幼年时怕他来到面包店,抢走自己父亲的爱,这个解释也太单薄了。而原著中金皮和面包店店主并非父子关系。音乐剧中查理的父亲依然是理发师,小说中他没有认出查理,变聪明的查理见到他过于激动他却未能相认,恍惚中忘记给钱想走,他急忙拦下并恶语相向,这段非常非常讽刺,但是音乐剧中查理的父亲依然没有认出他,却好像冥冥之中参悟了什么说今天理发不要钱。(我???)小说中查理的母亲爱面子、虚荣、神经质,音乐剧中查理的母亲温柔、有耐心、爱他,但因为查理造成的一场火灾,身体抱恙而早逝。查理的妹妹在音乐剧中直接给写没了,火灾中丧生了,而原著中查理的妹妹没死,也是一个非常势利又可悲的小人物。在音乐剧中,所有人都被发了好人卡,然而效果并不显著,因为所有人物都是为了推进剧情而行动的功能性人物,不存在内在的成长和逻辑,《以爱的名义》这个耳熟能详的唱段中的“爱的形状”也让看过剧的人感到一头雾水,还不如直接听歌了。
若说这部剧哪里好看,百老汇式的歌舞非常出彩,最后的返场大合唱将气氛推向高潮。有一些带有喜剧性的片段颇有强行植入的意味,无论对情节还是人物塑造都没有任何意义。歌曲非常好听,但是重复的音乐比较多,两个小时的演出在唱段方面感觉变化不大。灯光设计非常绚丽,大幕上的灯光效果颇有迪士尼音乐剧的感觉,演出中从天而降的医疗器械非常逼真,大型道具的使用挺出彩的。整体氛围也是男女老少都可欣赏的合家欢类型,虽然男主角最后死掉了,但是阳光向上的活泼返场会用“爱的形状”抹去一切伤痕……戏剧改编后的主题真的非常混乱,我管这个叫“过于通俗化的改编”,朋友说这是“商业化的表现”。音乐剧《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是名著娱乐化改编的典型。即便如此,我还是想说张博俊在塑造手术前查理和变聪明的查理的表现真的很精彩,最后写报告过程中退化的那一瞬间也很打动人心。中国音乐剧市场不缺好演员,剧本什么的还真是需要好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