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1、吃饭,原来如此。古时候到殷商时期,人们开始形成定时吃饭的习俗。在先秦时期,普通百姓家一日两餐,贵族可以吃三餐。到了宋代,经济发达了,物质丰富了,酒肆,饭馆遍布,甚至有最初夜市的出现,人们逐渐增加一餐,形成了一日三餐。但时至今天,在部分山区和乡村依然保留农忙时三餐,农闲时两餐的习惯。
2、吃饭讲究的孔夫子。《论语·乡党第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找到原文,细细品味圣人的饮食之道,以古照今,别有味道!
3、吃饭,不离阴阳五行。中医认为肝主木,心主火,脾主土,肺主金,肾主水。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五行木、火、土、金、水在口味上属性分别对应酸、苦、甘、辛、咸,五味合五脏原则,被五行统领。既相生必相克,食物本身具有偏性,五味入口不易多偏,多则攻其脏腑,各有所损。咸多伤心,甘多伤肾,辛多伤肝,酸多伤脾,苦多伤肺;食物也分阴阳,主食为阳,一般为米饭和谷物制成的面食构成。副食为阴,以各种蔬菜和肉类构成;食物的秉性一般有凉性和热性之分。
4、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东北为例,多山多水,气候相对寒冷,冬季有杀年猪的习俗,时令蔬菜少,人们就用食盐腌制咸菜,酸菜以备过冬。因为大豆产量丰富,所以黄豆酱也是东北人餐桌上的必备,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重油重咸的口味。以西南地区为例,历来就有吃麻吃辣的习惯,“辣”有促进血液循环,扩张微血管,保暖御寒的作用。四川盆地,多暑多雨多雾,潮湿很重,吃辣出汗,去除体内湿寒气,正是人们长期实践得出的智慧经验。试着运用学习的中医阴阳五行、五味的思想理解饮食的风俗特点和地域性,你也可以理解地区性,部分遗传性疾病的由来,也许你没有吃麻吃辣的胃,也没有吃龙虾、鲍鱼、牛排的命?!
5、今人吃饭,无论地域!无论四时!无论寒暑!无论生克!当下物资空前繁荣,超过了所有人类已知历史的总和,品种的丰富有利于调整地域和食物本身固有的偏性,选择性更多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你吃的太复杂,太丰富,太随自己的喜厌欲望。饮食的复杂和混乱,让本来“智能”的身体疲于应付,状况百出。估计古时中医从没遇到这样的情况,华佗在世恐怕也难完全治愈今天的疾病,所以几千年成熟的中医药体系需要发展,适应今天的变化,光靠经验不行!孔老夫子如果看到今天的饮食,估计也要大惊失色,不知会作何感想?
二、大道至简,饮食如是
1、健康饮食从减少欲望和贪婪开始。吃饭时的你是最真实的你,它能看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方方面面的问题,无论你如何掩饰,筷子替你选择了,姿态、咀嚼、吞咽替你表达了,我理解的细嚼慢咽除了物理和刺激胆汁分泌的作用外,还有控制入口,抑制欲望和贪婪的作用。吃饭时反观自己,能看见真实的你,是不是该好好修养修养,好好文化文化?
2、过午不食,不是封建迷信。根据下面图表的标注,主饮食消化的经络脏腑集中在早5点到下午3点值班,如果晚上过度饮食,气血集中在已经下班的部门;本该上夜班的部门就没有足够的气血,干不好活了;本应下班休息的却也跟着干了一夜的活,第二天还要连续上白班,如此便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具有宗教神秘色彩的“过午不食”,符合中医思想,恰恰十分科学。但现在有种现象值得大家重视,部分修行人也有肠胃消化的疾病,甚至有“富贵”病的出现,难道饮食修法有问题吗?天地间,有阴就有阳,顺则相生,逆则相克。好比当下热门源自印度佛教的“瑜伽”,其实必须配合调息和冥想,大多同奇经八脉有关,如果只重动作,不但达不到健身的目的,只会适得其反,造成损伤。素食,过午不食都一样,遵循规律,有正确指导,否则过犹不及!
3、一口吃不出个胖子,一顿饿不出个瘦子,切忌贪婪盲目,务求循序渐进。关于饮食说了这么多,现在我们大概可以整理出一个调整健康饮食的循环顺序:观察你吃的饭——反观吃饭的你——减少欲望和贪婪——提高修养和文化——控制入口细嚼慢咽——根据自身和外部环境合理搭配饮食——逐渐减少食量——午后轻食、不食——尝试正确指导下的简单素食和短时辟谷
三、关于横膈肌按摩法
从古至今,从江湖到宗教,大概有上千种呼吸修炼的方法,这里介绍另外一种常用的腹式呼吸法,与书中介绍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效,而且看来更简单易行。腹式呼吸是让横膈膜上下移动,也能起到良好的按摩效果。由于吸气时横膈膜会下降,把脏器挤到下方。吐气时横膈膜将会比平常上升,因而可以进行深度呼吸,吐出较多易停滞在肺底部的二氧化碳。 吸气时,最大限度地向外扩张腹部。 呼气时,最大限度地向内收缩腹部。 循环往复,保持每次呼吸的节奏。细心体会腹部的一起一落,只是用意识关注呼吸过程即可。
几点注意事项:a、呼吸要深长而缓慢。 b、用鼻吸气用口呼气。 c、一呼一吸最好掌握在15秒钟左右。即深吸气(鼓起肚子)5—7秒,屏息1秒,然后慢呼气(回缩肚子)5—7秒,屏息1秒。 d、每次5-15分钟,延长酌情 e、身体好的人,屏息时间可延长,呼吸尽量放慢加深。身体差的人,可以不屏息,但气要吸足。f、每天练习1-2次,行、住、坐、卧皆可,练到微热微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