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的一幅画到2022年的一片雪,从夏季奥运到冬季奥运,中国北京用中国的美展示了全世界的和平期望!90多个参赛队伍的国家名字都在大雪花❄️中,一个一个晶莹剔透的小雪花团结在一起,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恰到好处!
国家的荣耀从北京这座双奥之城开启!非常亲切,因为自己曾经在09年到10年夏季奥运会后在北京工作过一年,在紫荆城的后花园景山公园讲解中国文化给外国游客!那时还能感受到奥运对世界带来中国的影响力,还能从外国运动员来中国游玩的身影中看到中国的惊讶!14年过去了,又经历了一个生肖轮回,从老鼠的开天辟地到老虎的虎虎生威,中国已经引领世界,首都北京再次让世界聚焦!
立春,在中国传统中是一年的真正开始!这个世界的历法有西方的公历也有我们的农历,根据《易经》,根据真正的天文星球的轨道偏差,只有这个历法才是更加准确的世界!所以中国的历法也是世界的时间标准!无不透露出中国的强大!
春意盎然的小草,象征着勃勃生机,春回大地!
如果说奥林匹克的要义是“更高、更快、更强”,那么冬季奥林匹克就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极寒的条件——对抗寒冷、对抗重力、对抗时间,发掘人类无限的潜能,是一种更为彻底的极限超越——这就是冬奥精神的集中体现。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始于1924年的法国夏蒙尼,这届冬奥会上举行了滑冰、滑雪、雪车、冰球和冰壶的比赛。这五个大项为日后的冬奥会章程奠定了基础。可能你会觉得,相比于跑步、踢球这样的运动来说,冬季运动离我们很远,但世界上最古老的滑雪遗迹就来自我国新疆的阿勒泰地区,而且冰雪运动早就是我们文化中的一部分了。
巨幅的冰雕画展示了从第一届瑞士冬奥会到北京冬奥会的每个举办地的会徽和标志,近年来,我国的冰雪运动员已经昂首挺胸地走在各届冬奥会赛场上,为国家赢得越来越多的荣誉和尊重。他们将成为先行者,带领我国的冰雪文化走向世界。
破冰而出,象征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打破成规,在全球疫情还是非常严峻的时刻,中国的抗击疫情就像这破冰的五环,带给世界正能量!
到了现代,我们提到冰雪运动,肯定绕不开一个城市,那就是“冰城”哈尔滨。作者告诉我们,哈尔滨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冰雪体育运动的摇篮。20世纪初,俄侨在哈尔滨成立了滑冰协会,并开始举办小型的滑冰比赛。而中国最早的人工滑冰场也诞生在这里。1910年,哈尔滨修建了两座冬季可以人工制冰、浇冰场的体育场,设有跑道和花样滑冰场地,并且采取商业运营的模式,有偿对外开放。有趣的是,在新年的滑冰晚会上,人们还会穿着古装,或是戴着假面,进行各种各样的冰上表演。平时,人们不仅开展速度滑冰和花样滑冰的活动,甚至还组队打冰球。你看,中国的冰上运动进入现代以来,已经渐渐融入了大众的生活。
好,现在我们大致了解了冰雪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史。那么,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参与冬奥会的呢?
虽然新中国第一次派出代表团参赛是1980年的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但实际上,我们早在1928年就与冬奥会有过初次接触了。当时,中国业余运动联合会,也就是后来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已经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承认。
1928年,阿姆斯特丹夏季奥运会向我们发出邀请,但由于路途太遥远,所以我们只派出丹麦公使罗忠贻和名誉干事宋如海前往观摩。
宋如海也是接触冬奥会的中国第一人。1928年第二届冬奥会在瑞士圣莫里茨举行,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新闻稿,发在了国内报纸《申报》上,后来,他将这些报道集结出版成书,其中包含了奥林匹克起源、项目和规则等,还有他在圣莫里茨冬奥会发回的冬季运动的照片、介绍,包括滑雪和花样滑冰比赛等等。有意思的是,他将这本书取名为《我能比呀》(吾能比耶),也就是“奥林匹亚”的谐音。不过我觉得,他在想出这个名字的时候,一定也期待着中国人在国际奥林匹克赛场上与世界同场竞技的那一天。
但可惜的是,宋如海报道冬奥会的事迹被埋入了尘埃里,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有人在浙江的一所大学图书馆里发现相关史料,这才知晓了中国冬奥报道第一人的历史。本书作者沿用了史料发现者的说法,感叹道:“没有金牌,著作只是摇旗呐喊为人作嫁,或落到尘封湮没的命运。”
这说得不无道理,因为当时的中国离在冬奥会上夺得金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980年,新中国的冰雪运动迎来了里程碑的时刻。在美国主办的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上,中国首次派出28名运动员,参加了滑冰、滑雪、冬季两项共3个大项18个小项的比赛。但作者遗憾地说,当时的国内冰雪运动竞技水平与世界顶尖选手还有不小的差距,就连获得奖牌都是很奢望的事情,更别说冲击金牌了。
但我们并没有放弃,有困难,我们克服就好了。在首次参赛之后,我国的冰雪运动不断取得突破,终于在1992年的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上获得第一枚冬奥奖牌,又在十年后2002年的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上,获得首枚冬奥金牌。 可能这听起来没什么,但实际上,在短短二十年内,从落后到世界第一,其中的奋斗与艰辛不是常人能够想象的。在接下来的第三部分,我也会介绍一位我国标志性的冬奥人。
可能你也知道,要超越那些常年生活在严寒环境中,几乎一出生就会滑雪的北欧人,简直就像个遥远的梦想。如果没有一代代冬奥人的努力奋斗,我们是无法站上冬奥会领奖台的,更不可能成功申办冬奥会。就像发现宋如海的那位学者所说,没有金牌,我们或许很难建立民族的冰雪自信。金牌虽不代表一切,但的确昭示了华夏民族冰雪传统的回归与复兴。
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上,中国选手叶乔波在女子速度滑冰500米比赛中,以40秒51的成绩获得亚军,又在1000米速滑比赛中取得第二枚银牌,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冬奥会上取得奖牌。叶乔波出生于吉林长春,12岁入选八一速滑队,17岁就荣获全国青年赛全能冠军。在来到阿尔贝维尔之前,叶乔波横扫了世界杯各站比赛,成为中国拿到“金冰刀奖”的第一人。但长年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给她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损伤,她的左膝盖的两侧韧带和髌骨都断裂了,骨骼的相交处呈锯齿状。
可想而知,这会给她带来多大的痛苦。然而她却忍着这样的伤病,坚持参赛,最终为中国实现了冬奥会“零”的突破。作者感叹,如果用十六个字概括叶乔波的冬奥会,那就是“两次参赛,两银一铜,八块碎骨,一张轮椅。” 参赛回国后,叶乔波只能坐在轮椅上,但她依然不放弃,最终在1993年的世锦赛上,夺得三枚金牌,并成为女子全能世界冠军。即使叶乔波在赛后被伤病缠绕,但她说:“在我成长过程中,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没有他们,就没有我日后诸多的荣誉和成绩,不计自得利益,但求回报社会,心底才舒坦,人生才快乐。”
这些人中最无可替代的是她的父亲。在叶乔波小的时候,她的父亲会细致地将她和队友的分段成绩、优缺点记录下来,一一为她分析,在成长路上给了她很大的关怀与勇气。而她也不负众望,成为冰场上最努力的那个选手——她说,别人要练习100次的动作,她会做200次;教练要求做500次的时候,她会做1000次。她坚信只要自己比别人练得多、练得苦,就一定能拿到好成绩。
这是第一代冰雪人的情怀。正是叶乔波的执着与勇气激励了一代代的后来者,从中国冬奥首金获得者杨扬,到年轻的世锦赛冠军谷爱凌,这种精神让他们不畏伤痛、克服困难,坚持在冰雪运动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火炬的传递代表能量的传递,圣火的点燃是人类和平的希望!只有重获冰雪自信的国家才有资格主办冬奥会。在申办北京冬奥会之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为优势项目的冰雪运动格局,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代代冰雪人的努力。到现在,奥林匹克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早在2008年,中国就举办了本土第一场夏季奥运会,而从2018年到现在的短短四年间,亚洲迎来了平昌冬奥会、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三届体育盛事。奥林匹克精神不再以欧洲为中心,而是开始融合东亚文化,这将进一步促进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我看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不仅是我国冬季运动的重要转折点,而且还是一个完美的契机,让我们有机会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冰雪文化。如果你还没有机会,尝试其中任何一种,请从现在开始,走出门,感受冬季运动为你带来的激情与惊喜吧。
改变了以往巨型火炬的传统,一片雪花❄️中的微火代表着传统,代表着环保,代表着一片冰心在玉壶!好一个中国创造,感恩张艺谋导演带来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创意!让我们感受了这场冬季的视听盛宴!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 张艺谋:中国古老的哲学,中国人的美学观念从来就是这样,一叶知秋,一滴水看太阳,从来就是以点代面,中国人讲的是意境,讲的是从一个最小、最细节的角度来看整个世界,我觉得是很美的。其实是很浪漫的,一叶知秋,我们都熟知这句话,一片叶子会想象整个秋天的璀璨和金黄,很美,很有诗意。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你也可以看作这一次的主火炬的点燃方式是“一叶知秋”,一个小小的手持火炬,一个小小的火苗,但是你想到的是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全人类的一个熊熊燃烧的激情和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