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有关唐宋诗词故事的评书,非常不错,却没有文稿或书籍,就想着记录下来。但由于评书有些用语过于口语化,做过一些调整。另外,有些人名或地名能查的都努力去查过,查不到就只能音译了,若是音译的话会有指出,请知悉谅解!
说到初唐诗人贺知章,那是当时的一个佼佼者啊!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人,也就是现在的杭州萧山。在《旧唐书》中记载贺知章说“少以文辞知名”,就说他小时候就以诗词文章享誉盛名。
贺知章小的时候很苦,家中很穷,住在桥边的一个小屋子里。他自小孝顺母亲,每每出门读书的时候担心会挂念年老多病的老母亲,因此出门的时候拿根扁担,前后两个笸箩框,一个框中放得是书,另一个框里坐的就是病母,一肩挑两笸,读书孝顺两不误。
到了成年之后,进京赶考,但很不顺的是屡考不中。直到他36岁的时候,也就是武则天郑生元年,公元695年,才考中进士,之后一直在京城做官,没有回过家,等他八十多岁回家的时候,写下了著名的《回乡偶书》(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故事在下集中介绍)。
贺知章的官运还不错,做过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秘书兼等等。用现在的新名词说就是头衔一大堆啊,知名学者、学术权威等等等等。贺知章在唐代诗人当中,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在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上场的就是贺知章。他与其他的饮中七仙相比,岁数是最大的,他比杜甫要大53岁,比饮中其他的李白等人也要大40多岁。杜甫对于他的描绘是这样的:“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说贺知章骑马和坐船一样,眼睛一花掉井里去了,掉进去之后呢就睡觉去了。当然这是一种调侃,不过可以看出贺知章是一个十分滑稽可亲的老头,一点儿没架子。别看贺知章年纪很大,他中进士的时候已经36岁了,等李白这些后辈成长起来,那他可就是老一辈了。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后辈面前没有架子,而且善于发现人才推荐人才。也可以说贺知章是个伯乐,如果没有贺知章,可能也就没有历史上的李白了。
天宝元年,当时李白三十来岁,无官无职,刚刚有些名气,而贺知章那时候已经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了。他童心未泯,一看见李白就十分喜欢(李白被称为诗仙,颇有一番仙风道骨啊)。他让李白拿出作品看看,李白最先拿出来的是自己所作的《乌栖曲》,那首诗并不是李白的最高水平,但贺知章一看十分欢喜。《旧唐书》上说贺知章有这么一句评价:“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紧接着李白又拿出了《蜀道难》,《旧唐书》上记载说贺知章“读未尽,称赞赏,四次矣。” 还没看完呢,就夸奖了四次了。可见贺老性情直爽,并称李白为“谪仙人”。什么叫谪仙人?这“谪”是指从高官贬到低官,而且这“谪”还指天上的神仙被贬到人间。意思就说这个李白不是凡人,而是被贬到人间的神仙。贺知章可谓独具慧眼,看出李白的才华和潜质。当时贺知章非常高兴,拉着李白的手就要出去喝酒。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呢:李白爱酒人尽皆知,贺知章也是爱酒人之人啊,两人非但忘年交,而且当时的贺知章官居三品,李白可是白丁一个。两人就这样飞奔到酒楼,推杯换盏饮刘伶,相见恨晚。喝完酒,贺知章一摸兜,呀,没带钱,这可怎么办呢,他脸上多少有点挂不住。李白的意思就是他来付酒钱,贺知章一听那怎么行呢,我请客我做东,怎么能让晚辈付钱呢?可自己又没带钱,怎么办呢?低头沉思时,眼睛一亮来注意了,在他的腰带上挂着一个金龟,是一种饰物,也是一种官职和荣誉的象征。佩戴什么饰物在那个年代是很有讲究的,这金龟可不是寻常之物,在京的三品官以上才有资格佩戴,一般人是不允许戴的。他把这个金龟解下来,说:“这样吧,今天这顿酒钱我拿它来抵账。” 之后就拉着李白回府去了。后来贺知章去世,李白很是悲痛,写下了《对酒忆贺监二首》,回忆这段往事:“太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 就是讲述了这段金龟换酒的佳话。
下面来说说贺知章的诗。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描写景物的,以绝句见长,清新通俗自成一格。比方说他的代表作《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想象奇妙,颇有新意,一棵普普通通的柳树,在贺知章的笔下跌宕起伏。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柳树吐露出新芽,即写出了柳树的美和生命力,也写出了和煦的春风哺育了万物,更烘托出了在这样的明媚春光下,诗人的喜悦心情。当然,贺知章也有很多诗描写了他热爱自己的故乡,离家很久回到家乡那种即喜又悲的复杂心情,我们在下回做详细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