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
这是《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自传《活着为了讲述》的扉页上话。
很认同这样的表述。
从2007到2017,五中走过了十年辉煌的历程,我也从31岁走到41岁。学校可以有N个十年,教师的工作时间却最多四个十年。而31到41岁,是一个教师生命中最年富力强的十年啊!
十年时间,一个教师教了多少学生,上了多少堂课,批改了多少作业,取得了多少成绩……教师的工作平凡、琐屑而又循环复现,唯有那些用文字记下的日子,能在回忆的银河中闪光。
从2009年开始动笔记录工作与思考,到2017年,粗粗汇总,已有五万多字。这些即兴而成的文字,让我记住了生活过的那些日子。
那段听课上瘾的日子。
2009.5.3,邀请杨校长听我的“事例描述”作文指导课,是他的指点,有了后来普及整个语文组的“概括叙事技法”。
2009.7.9,第三次听冯俊丽的课,领悟到“她的心里只有学生,没有自己”,写下了主旨为“一个老师,想让学生学会知识,那就应该忘了自己,不显示自己的先知,不炫耀自己的资历,腾空心灵,容纳学生,节省时间,服务学生”的《隐我》。
2009.8.22,第四次听杜月萍的课,归纳出我之后多年追求的理念:不走弯路就是捷径。
2009.8.27,第二次听孙秀丽的课,被她的学生们仿如朝圣般的上课状态所震撼,满怀敬佩写下了《难忘那一双双凝神的眼睛》,对秀丽“清晰而坚决的指导要求”拍案叫好!
……
2007年,五中初建,师资配备参差不齐,王校长等第一届领导班子就是用这种听评课的方式,促使了老师们之间的互动,强带弱,老带新,硬生生把一个刚刚招募来的杂牌军,训练成了一支严字当头、能打硬仗的王牌军。
我就是在那场运动中受益的的老师。
我还想再说几句听课的感受。
除了在五中,恐怕不大会遇到听课上瘾的事儿。不挑时间,上午第一节听,第四节占着课余时间、饿着肚子也听;不挑内容,正课听,自习辅导也听。不挑次数,听一个人的课,听一遍不够,听两遍,三遍,四遍。光听不够,还要反思记录,像前文提到的听课笔记,实打实地写了4700多字。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只有在五中,我是扎扎实实地做了听课的功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五中那么多优秀教师的优秀教法,让我大开了眼界,震撼了心灵,也加快了前进的脚步。
那段参加说课讲课比赛的日子。
2011年和2012年,我先后参加全国说课大赛和邯郸市“红蜡烛”杯讲课比赛并一举夺冠,这使我“深入浅出、亲切有趣”的执教风格得以肯定。
感谢五中,给我搭建了一个成长和展示的平台。
还记得,去邯郸市教科所领参赛时间通知单时,邯郸市语文教研员葛慧宾老师说,参赛费用200元,不开票据,学校可能不给报销,你们想好参加不参加。
当时真有老师弃权了。我想机会难得,自己出钱也要参加。
拿回一等奖的奖状向莘校长汇报时,校长很高兴,说老师们就应该多去参加各类竞赛,长长见识,打造形象,一切费用学校报销。
200元钱是个小事儿,可是校长的话却真的让人如沐春风。在一个什么样的单位里工作是最幸福的?我的答案是,在一个能提供发展的机会,搭建成长的平台的单位里工作是最幸福的。
个人的成长往往离不开集体的帮助。在上述两项参赛过程中,五中语文组的同事们给了我多少鼓励呀!为了查漏补缺,我在全年级的12个班里讲参赛课文《吆喝》,同事们毫无异议地留下这一课给我,听我讲课,给我指点。参赛当天,俊霞和凤玲陪我去邯郸十一中,给我拿教具水杯,给我鼓劲加油。
五中是个大学校,有人说,小地方人情暖,大地方人情薄,可是,以我的切身体会,不是这样的。五中的管理是严,但人情却是极暖的!
那段把每节作文课都上成公开课的日子。
在我的笔记中,清晰地看到2012年,从4月3号到10月5号,差不多每两周就有一次作文课的课堂实录。
这些实录都配有多媒体课件。
要让一个教师自发去做这件事,好像是困难的。因为课业繁重,谁有精力每次上课都自制课件?我这么做是被俊霞“逼”出来的。
乔俊霞,大家戏称“乔帮主”,是我们的备课组长。她有使不完的力气,也有用不竭的热情。她要组里的每个老师都“人尽其才”,她说我愿意琢磨作文课,就把一个学年的作文课都备出来,每节课都安排全体小组成员去听,去评,个人消化后再活用到自己的课堂上。
就这样,我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我的学生得到了最好的作文指导。
五中就是这样。每一个备课组就是一个基层党组织,我们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就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党组织交代的任务。
谢谢组长!谢谢五中语文备课组!让我忙并收获着!
还有所有读书的日子。
五中有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有四通八达的网络,有守纪安稳的学生,还有执行严格的作息时间表。
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十几个小时的在校时间,工作之余,做什么呢?最妙是读书呀!
就像我在《谈谈读书》中说的,读书对我有着长达二十多年的影响。人生的不同阶段,生活的不同方面,总是以书为引导。我信奉“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所以总有层出不穷的目标和计划,也总和书籍有关。
大概从2009年开始,迷上中医类书籍。中里巴人,杨奕,马悦凌,李智等人的书,看了个遍。若问我读这些书有什么用,反正从09年开始,家里连板蓝根等常用药物都不准备了,我或孩子有个头疼脑热,自己就给治了。按摩、拔罐、刮痧,纯绿色中医手法,一次治愈,没有后患。 不过我虽然用得挺好,推荐给同事,有人却说不太见效,这个东西,难道是“心诚则灵”?
健康是头等大事,读点这方面的书,自己给自己把把脉,总是件有益的事吧!
也是在2009年的5月,我第一次读到王泽钊的书,对他提出的口号“高考语文,小菜一碟”,由质疑到认可,最后是钦佩不已,心向往之。他教语文,就是指导学生广泛地、大量地阅读,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审美趣味,关注人生百态,然后以深厚的学养,去应付那可怜的一份试题,真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化用雪莱的诗句就是“好书读多了,分数还会低吗?”
以王泽钊为榜样,还是要坚定不移地走教学生“读书成才”的路线。
我还钦佩另一个语文老师,他叫干国祥。他写的《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真的是名实相符。相比之下,我深感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是多么的粗疏,深感老师与老师的差异是如此悬殊!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不去进步?
2016年暑假培训,刘校长请了邯郸教育局曹建召副局长来讲座。曹局长针对青年教师和中年教师,提出了不同的成长方案,很是给我醍醐灌顶的启发。2017年的暑假培训,刘校长专门请了广州的养生专家和河南因思考讲述教育现象而闻名全国的呼宝珍老师来校讲座。刘校长说,他希望老师们都能健康地生活,智慧地工作。
彼时情景,感动得我好想落泪,我想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雪化了是春天。我们的学校,经历了十年的探索,已经从严、苦的非议中,悄然脱身。现在的五中,正如我在《五中教师誓词》中所写的:弘扬正气,启智求真,严谨笃学,勇于创新。
我和我的五中,已共同历经十年的风雨,必将迎来绚丽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