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他问了我一个问题,大意上是:「你写作有因为每天写而越来越快吗?」。这个问题让我稍微思考了一下,因为确实一件事情每天做应该会越做越上手才对,但是我後来发现完全不是这麽一回事。
以我写作的角度来看,我期许自己每篇文章的内容都是写出自己有所体悟丶能让读者有所收获的文章,所以很多先前写过的主题或是逻辑跟架构不够完成的文字,我是不会把它变成一篇完整的文章释出,顶多就是留在草稿当中。
但是正因为给自己的期许是一天写大约两千字并尽可能地每天生出一篇文章,这就导致我需要不停的思考丶学习还有输出文字,所以整体上来说并没有真的比较轻松,因为更深入的思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这种感觉可能比较像健身,一般来说当适应某个重量和动作之後会感觉做起来变轻松了,而也许有些人就会觉得这样很好所以就一直做那些他感觉舒服的重量;但是有些人则会继续往上加重量丶锻炼其他区域或是改更有效的方法,总而言之就是利用各种可以继续强化自己的方式让自己的身体机能变得更好。
因此虽然成长後跨越了原先的障碍,但是因为仍旧持续把难度提高的情况下,不见得真的有变轻松的感觉。
成长必然伴随不适感
我一直觉得:
学自己不会的东西才叫学习,学自己已经会的东西叫做复习。
复习跟学习这两件事并不能真的说哪个比较重要,因为一个技能的掌握需要的是不断地复习,但是为了成长,学习一定是必要的。既然学习是必要,而学习又是学自己不会的东西的话,那因此而感到不适甚至是痛苦才叫常态。
所以有很多人因为在学某些东西感到痛苦就因此放弃,如果仔细思考後就会发现-成长的过程中不适感会永远存在,而若是一件事真的重要的话,再难都要去做。
最近在工作场合上我就有很深的这种体悟。近期在处理一个专案,但是老实说我对里面很多的知识该如何活用真的还没什麽头绪,先前学的皮毛没有派上很多用酒,导致我必须花上大量的时间不断的打扰前辈们问他们问题。
老实说这种感觉真的很不好,因为心中会有很多质疑的声音,像是「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在这里?」丶「自己是不是太笨?」丶「为什麽要这样浪费别人的时间?」等等。
不过这就是因为我过去积累的不够多,所以才导致我在工作上能力不足。自怨自艾其实没有太大的帮助,赶紧快点从中学习然後让自己变得更强,之後再用习得的能力好好帮助公司才是;至於那些在工作上帮助你很多的前辈和同事们,往後再找机会好好报答也不晚。
而其实,要有效习得技能最需要的就是「大量的重复」和「有效的练习」,这两个概念几乎是习得一件技能最重要的是,少了任何一个都有可能让你的学习大打折扣,甚至是永远在新手的领域徘徊。
因此前面提到感到不适是成长的常态,但并非感到不适或是痛苦就叫做在成长,
没有效率的学习带来的不适感叫做「自虐」,而那觉感觉在成长的幻觉叫「自嗨」。
所以不论在哪个领域或着做事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的去厘清哪些观念才是最重要的丶又要如何做到,这样才不会花了大把的时间,却只营造出没有用的痛觉和幻觉。
要如何克服不适感?
我认为比较好的做法是-让自己思考出什麽事才是最重要的,要完成这件事又必然需要经过哪些过程?当能够想清楚之後,我们就会发现为了达到某些目标,很多事情都是不得不做,即使不喜欢还是得做。那如果在过程中的不适感和没有达成目标的失落感比较後,你认为达成目标更重要,那就接受不适感,然後持续的做吧。
在有了心理准备之後,又要如何不受不适感的打击呢?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做法,像是在这件事上赋予更多意义。就像我赋予自己学编程的理由是:
1.之後我就掌握了在全世界工作的能力了
2.编程的收入较高
3.编程可以帮我节省大量时间
4.编程能够让我习得从零打造一个产品的能力
当你有了更多驱动自己的理由,你就越不容易因此放弃,甚至当你了解这件事的好处有多少的时候,你甚至根本就停不下来。
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绳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当你认为某件事需要你的“坚持”的时候,那就表示你并不是真的那麽喜欢某件事,甚至有点排斥,有什麽人会「坚持」做自己所热爱的事吗?通常都是爱得不得了舍不得停下来了对吧?
但是很多人在真正开始一个领域前可能没办法真的那麽「热爱」它,毕竟在真正踏入一个领域前的想像大多只是空想,而且起初的不适感太强烈了,强烈到让许多人在真正能够使用某个技能之前就早已弃械投降了。
所以成长的过程中为了克服不适感,除了告诉自己从事这件事的好处之外,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养成规律「持续」把这件事内化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当你逐渐习惯之後,你就不认为这是件苦差事,甚至会从每日固定的规律当中取得巨大的好处。
最後附上一个之前看到关於如何有效学习的小短片,里面讲到了很多有趣的观念,看完之後应该会对如何学习有所帮助。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学习的事情的话,推荐看:
1.我比别人更认真:刻意练习让自己发光
2.天才密码
3.Peak
这几本书都讲了很多关於刻意练习的事。另外也可以看Coursera上的《Learning how to learn》,看完应该也会有不少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