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被催婚,到底有多少人选择了嫁给将就?
心语江南
年关将至,身在异乡拼搏的我们又开始在掰着手指头算日子了,数着还有多久能回家,想着家乡操劳的父母,许久未见的同学,门前那条小河,那座山丘,还有那颗当年亲手植下的小树,内心不禁稍显期盼。
可是,我们的内心会不会也突然的惶恐:又到了一年三姑六婆催婚的时候了,父母亲不会又已经在家里为我们安排好几个相亲对象了吧?
不寒而栗。
1
昨晚一个人看了电影《剩者为王》,电影中有两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第一个片段是如曦和母亲在车中关于结婚问题的争吵。那一瞬间,我真的仿佛看到了自己和老妈的影子。第二个片段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如曦父亲关于女儿婚姻的那段深情独白。听完那段话,我的第一反应是过年回家放给爸妈看,也许他们就不会再催我结婚了吧?
两代人对于婚姻有着各自的理解,没有对错,只是所站的角度不同。不论是如曦妈的那句”人是要死的,人都会老的“,还是如曦爸那段催人泪下的独白,都只有一个目的:他们也希望我们幸福,真真正正的幸福。他们希望在他们老去,甚至离去之后,有人能代替他们陪伴我们,照顾我们。这样他们才能没有遗憾,安安心心的,感觉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职责。
现在这个社会还不是一个成熟,包容的社会。年近三十而还没有结婚的我们被称作“剩男剩女”,周围的人议论纷纷,各种流言蜚语纷至沓来。也许我们自己可以嬉皮笑脸一笑而过,不必介怀。
可是,我们的父母不行!无论子女如何,都是他们藏在心底最大的骄傲,他们又岂能容忍别人肆意诋毁践踏?他们反驳过,可是一个人的力量,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实在是太薄弱了。所以,他们只能寄希望我们自己证明自己。我们以为是他们经不住压力才来催我们结婚,是他们死要面子不顾我们的意愿,可哪里知道,其实他们一直坚守的是我们的面子和尊严。
而我们呢?我们又是如何看待婚姻的呢?有的人说结婚不是必需品,何必一定要强求,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还有人说在没有遇到那个自己真正爱的人之前,不愿将就,不愿妥协去结婚。我们都坚信:不必在乎流言蜚语,时间会证明一切。
我们明白父母的苦心,我们也终会结婚。可是,结婚看的不是年龄,而是看什么时候遇到了那个对的人。假如明天遇见,那便明天结婚!
2
结婚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辈子的选择。若是还没有遇到那个对的人,我们宁愿选择自己一个人的孤独,也不要去选择将就凑合的过一辈子。
前段时间见到朋友H,我真是大吃一惊,差点没有认出来。这哪有一丝一毫他以前意气风华的样子啊,整个人都感觉是颓废消沉的。和他聊了会,我终于知道了前因后果。
H,三十岁,外貌倜傥,人品风流。他对婚姻的看法和我相似,都不愿在没有遇到心动之人前考虑结婚的事。可是,在去年年底回家之后,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H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被迫和一个门当户对的女孩结了婚。由于婚前缺乏交流,婚后也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他们三天两头总是吵架。H在心情烦闷之下甚至影响到了工作,好不容易争取到的一个晋身机会结果飞了。在爱情和工作的双重失利下,他整个人变得意志消沉起来。现在,他都不愿意回家了,甚至心底有些怨恨父母。
和H告别后,他的一段话始终回荡在我耳边:本来我们一个人过着质量都有八十五的生活,潇洒惬意。可是结婚后,两个人的生活质量下降到二三十,活成现在这样。早知如此,为何要结婚,既委屈自己,又给别人找不痛快呢?我清楚的记得,H说那话的时候,语气中带着深深的不解和悔恨。
总是听别人说:别太挑剔了,找个合适点的凑合着过算了。可是婚姻不是儿戏,是一辈子的大事,容不得凑合。我们不想把一个人的孤独,变成两个人的孤独。我们不想在结局变得糟糕之后,才去悔恨当初的自己怎么就不再坚持一下。
我们还是要去寻觅,去寻觅那个真正知心的爱人。如果三十岁找不到,那便四十。四十岁还找不到,便永远找下去。我相信,一定会有那么一个人,也在等我们,而且就在不远处。
3
我们不曾奢求那个他,骑着白马,驾着七彩云朵,来娶我们。我们只希望他能体谅我们的不易,珍惜我们的付出。
我们不曾奢求那个她,倾国倾城,国色天香,屈尊嫁给我们。我们只是希望有人陪我立黄昏,有人告诉我粥已温。
我们不应该为了父母而结婚,不应该因为在外面听见什么风言风语,听多了就想去结婚。我们应该想着跟自己喜欢的人,白头偕老的去结婚。
遇到她之前,我从没有想过结婚。遇到她之后,我只想和她结婚。找一个对的人,一个真正心爱的人,才能一起共度余生。
也许,茫茫人海,我们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找起,又该寻觅到什么地方去。可是只要我们有心坚持,终会发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看!她就在这里!
爸爸,妈妈,不要再催我们结婚了。你们的良苦用心我们懂,我们不是不结婚,只是还在寻觅。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昂首挺胸的,特别硬气的,憧憬的,好像赢了一样的,指着那个她对你们说:看,就是她。她就是我一直在寻觅的人,我非她不娶!
即使韶华逝去,容颜不再,我也希望我们最终都是嫁给了爱情,而不是选择了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