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人是社会的产物”,学生也是如此。学生的道德实践离不开社会背景,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观念的形成也离不开社会存在。特别是学生的道德观念正处于发展形成时期,在与社会上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判断和理解、最后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最后形成就是他周围生活环境的产物。所以,正确把握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各种要素,把有利的影响扩大到最大化,把不利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化,培养其基本的辨别能力,这就是学校教育工作者所要完成的任务。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周围同学与其有最亲密的关系,给学生成长的影响很大,学生生活也离不开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这些我们都可以划归社会的影响之中。这些都可以看作青少年成长的大的社会背景,几乎从每个孩子的身上都可以看到这些环境的影子,如何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就是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使命。
教师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其本身也是教育素材
教师专门从事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影响属于有意识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克服以学科知识为重的倾向,应该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还要开展德育渗透,使得教学过程本身成为文化“化”人与道德“育”人相结合的过程,这样的影响虽然默默无声,但是有春风化雨的功效,对学生的精神影响是深刻的。这就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具有德育的专业能力,具有心理学常识,具有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并且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的能力,具有创生德育情境的能力。比如我们不仅在科学课程上讲解科学常识,同时告诉学生那些属于封建迷信,属于愚昧无知的东西,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重探索和实践的科学品质,学生不仅会激发更大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是一种正确的世界观教育。
对学生来说,更深刻的影响来自于教师本身,就是教师教育生活过程中的一言一行。学生天生就是一个学习者,对每天接触的老师更是关注,对于自己崇拜的教师甚至刻意去模仿,教师的行为价值取向很快的就会成为学生的道德判断标准,“言传身教”就是这个道理。社会上对于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也很在意自身的形象,从言行方面对自己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很多学校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通过师德建设来提高教育的功效, 这一切都是基于这样一种判断,就是教师的道德素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学校里,很多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堪称师表,但是有些细节也是要重视的,一些现象令人深思:在升国旗仪式上,学生们队列整齐、庄严、肃穆,但是教师却三两个一堆,说话闲聊;学校大扫除期间,学生扫地的扫地,擦洗的擦洗,可是教师却手插在裤兜里转来转去,“动口不动手”;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甚至教学生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如此种种现象,在学校里并不少见,很多教师习以为常,只要求学生遵守、践行,却很少检查自己的言行,殊不知,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一种“示范引领”的作用。当教师没有认同并且形成正确的“荣辱观”时,学生会敏感地捕捉到这些信息,并以此来确定自己的价值标准。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校园里就要从教师开始,真正成为教师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点一滴细化为教师的行动。这时,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才能够触及灵魂,取得成效。
在学生之间提倡文明交往、健康生活
人生的很多做人常识都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学到的,在学校,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是最广泛、最深刻的一种交往。在学生当中倡导文明的交往方式,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通过一定的制度来固化学生的这些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就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要改革学生评价机制,给学生的个性成长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可以成就的人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判断能力,在学生当中掀起学习各种先进的热潮,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这样就会对学生的交往形成一种积极影响,有利于学生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以及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之中来,在活动之中建立友谊,共同提高进步。
不可否认,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学生当中一些低俗的东西很流行,比如“将来升官发财,娶个美女”的另类留言,搜集明星照片和资料,模仿明星发型和服饰的“追星”现象,花钱大手大脚,穿名牌比吃喝的攀比心理,还有浪费饭菜,不珍惜劳动果实等行为,这些和我们提倡的荣辱观都是背道而驰的,甚至在很多方面完全颠覆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对于学生的这些现象切莫等闲视之,这些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分析原因,很大一部分都是学生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人家都是这样,自己如果不这样去做是很没面子的事情,只好随大流了。这些问题单靠一味禁绝是无法最终解决问题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以各种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唱响正确的荣辱观念,通过辩论、调查、观察、反思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逐步引导,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掌握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学会在社会中生存
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最终还是要回归社会。但是,现实社会却总让教育者不放心,这是因为相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影响,社会当中存在着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许多现象很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甚至伤害。贪污受贿、公款吃喝、违法犯罪、黄色赌毒等社会毒瘤还在一定层面上存在,特别是在人们的道德领域,金钱至上、封建愚昧、损人利己、好逸恶劳、见利忘义这些“失德”现象还很多见,这些现象我们不得不警惕,这也正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社会现实意义。可是,单单依靠“封闭”“隔绝”的办法能否抵御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呢?回答是否定的。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依靠“关起来”,营造一种“成长温室”,远离社会土壤,这样就会造成学生水土不服,甚至因为对社会的所见所闻而动摇学校形成的道德观念,既而怀疑学校教育,怀疑自己的人生信念。但是,学校也不能对学生完全“放开来”,无视社会的负面存在,任由学生自主沉浮、自我摸索,这是对学生成长不负责任的表现,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在学校教育中,要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社会,不能回避,而是要认识社会的复杂性,既看到光明的一面,又要看到阴暗的一面,在比较和观察之中学会明辨是非,自觉抵制消极影响,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这不仅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全社会的使命。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实际上,从孩子的出生之日起,在孩子的性格、习惯和道德意识成长过程中,家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学生的个性、品质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家庭“熏陶”的结果。道德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取决于教育各方面要素的目标一致性,内容的统一性,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统一尤为重要,如果各吹各的号,各有各的调,就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出现道德真空。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甚至家访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提高家庭教育能力,使得家校携手,才能在孩子道德教育方面相辅相成。
学生的荣辱观从哪里来?它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渗透、人格影响,来自于同学之间的文明交往、健康生活,还来自于对社会的全面分析、理性判断。这一切当中,学校处于重要地位,可以通过积极引导、有效控制,最大限度的创造学生成长的美好天地。
发表于《班主任》杂志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