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人主动告诉我们别人的生活方式,也许我们永远会以为大家都差不多,都有相似的烦恼。
然而,当一个人走出去,主动接触各地人们,或者看不同的报道与深入追踪之后,他会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巨大差异可以这么大。
《看见,看不见》打开我的另一个世界,它真实的告诉我另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尽管那不是我想要的。
也许,有人会质疑,我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去关注别人呢。共情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美好情感与沟通的基础,而这个能力,需要我们自己去培养。
从来就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与己无关。无论好与不好,去了解,更多的启迪在于自己。
如果一个人带着自己的立场去阅读这本书,他很容易就看不下去。因为难以接受或者不愿意去接受。
但我们阅读的目的,并不一定是为了接受。
朦胧中,我觉得的确有这样的生活方式的,但是不了解,不好妄下评判。通过摄影记者的陈述与照片,真心的去体会,会收获不一样的东西。
先附上书中的目录,以此我更好的阐述自己的想法。
边缘:小广告 未婚妈妈 失孤 留守妻子 捉奸人 流美孤儿
变迁:我的心情草原 毛家工业园 乡村娱乐
革新:圣诞工厂 电商女郎 网络女主播 网络写手
因为自己不是那个身份,可以跳出来想很多。例如未婚妈妈。她们都很年轻,都有很多的身不由己。其实觉得很可惜,但是也觉得她们很勇敢。当生命到来,怎么舍得去主动放弃?
总有一些行动,看起来是得不到理解的的,但却是必须去做的。
还有网络女主播、网络写手,那些光鲜背后都有不容易。而且,光鲜也不容易,那些平台背后还有很多不出名的在坚持的人,也许为的是更好的生活,也许为的是心中的那一个理想。
其实还有很多的想法,很多的思考,特别是关于乡村娱乐、圣诞工厂之类的,是可以慢慢打开的。
对于这些边缘人物、边缘故事,我们缺失的往往是了解,做的最多的往往是没有任何根据就给予偏见。
生活皆不易。只是有些人的,你可以轻易看到,有些人的,你看不见,甚至主动预设他们并没有不易。这何尝不是一种偏见呢?
看见了之后,并不一定能够能做点什么。也许,他们也不需要你做点什么,这只是陈述。真的去切近别人的生活之后,你会发现“人艰不拆”。
。。。
我比较感慨的是,很多人并没有那个权力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不一定是他们的原因,更多的是无奈。因为他们可能就没有这种意识去追逐,也可能看不到路径。除此之外,每个人的价值观、追求都不一样。
当接触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之后,我会去思辨,去思考,去看到原因,而不是仅仅因为表面或者结合自己自身的原因,妄下评断。去打开自己,我会更宽容,更理解这个世界。
只能说,我从《看见,看不见》中看到力量。具体而言,可以是:要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世界负责。这个话题太大,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
于我,它提醒我去珍惜我所拥有的,尽自己的能力去追求我想要的。每个人总要找到自己的路,不管有没有人理解。
对于别的人和事,少点偏见,只是看着不说话,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对于别人的生活与选择,少给点他们压力,也是一种美德。
我又开始问自己,年龄是什么?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际遇差异真的很大。
虽然说,在某种程度上,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但是很多时候,有些人并不知道这些东西。而且,走到一定人生阶段,身上的枷锁会很多,责任会很多。
。。。
很感谢自己还年轻,还可以有很多的期待与经历。
谢谢那些奋斗在底层,努力工作的摄影记者们,提供这些素材打开了我的视野。
以此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