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都在做什么?
起床,洗漱,接下来为了赶去上课或上班可能连早饭都不会吃,然后中午回到寝室,订一份外卖,下午没有课或事,便刷起了短视频,或者看一看最新喜欢的穿越小说有没有更新。
晚上等外卖的时候躺在床上想一想,如果自己能够穿越的话,会有多厉害,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呢?
那么想一想,你穿越到了古代,抛开主角光环,抛开时代给予的便利,你又能够在古代生存吗?
你会做饭吗?会耕种吗?熟读文典?精通兵法?
那么,怎么生存呢?
抛弃时代的便利,我们忽然发现,我们什么都做不了了。
就像早上出门忘记了带手机,好像忘记了带全世界。
我们像在动物园被豢养的兽,依赖于动物园的饲养,也丢失了一部分本能,应对更危险环境的本能。
但我们同样活在梦中,梦中好像我们无所不能,穿越时间的我们仿佛能改变世界,可其实,也不过是我们内心自大的自我麻痹罢了。
那么,时代的发展是坏的吗?是不对的吗?
也不尽然的,就像蔡康永说:时代科技的发展是个坑,但是我们不能停下来前进的步伐。
1.互联网的问题
互联网的发展是当前世界的主旋律,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诚然得到了特别多的便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有一些被束缚住了。
我们的眼睛被互联网束缚住了。
伊丽莎白-诺依曼说,人们处于某一个环境,当时的环境有某一个声音是主旋律,形成“意见气候”,出于对被孤立的恐惧,害怕自己成为“少数派”,那些持相反意见的人,往往倾向于保持沉默,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与之相反,持相同意见的人却很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持久下来,一种声音的响度越来越高,但另一种则越来越低,形成一种循环,诺依曼称它为沉默的螺旋。
网络中,由于其较传统媒介的特点,其区域性、时效性、传播受众群体,与传播方式均产生了一定的变化,造成了网络受众群体的极化与区块化非常严重,如某个明星的话题板块,亦或者是某件事的专题讨论,其中的各个圈子的倾向性也很固定。
长久以来,便会出现圈内同质化、圈外异质化的现象。
人们根据自己的倾向性,参与进其中的某个群体,而在这个群体中,由于内部同质化,往往对于自身的观点往往更加坚定,也会更片面的坚信。
因为沉默的螺旋的原因,无论是主动的吸附还是被动的接受,持这种观点的人会越来越多。
本身怀揣着某个观点并不是错,也不是问题,但恐怖的是,一个区域,只有一种声音,而没有了别的声音。
最近刚刚结局的《怪你过分美丽》中,林湘的死令人难过,让人心疼,我们今天只看看她的粉丝群体。
他的粉丝群体是怎么样的?往往都是只发出一种声音的,并且他们那种“为了林湘好”的心理和行为出奇的一致。
任何可能会出现的与他们相反的意见都会被他们扼杀掉,最终的结果就是,他们“绑架”了他们的艺人。
这种事情其实并不少见,甚至我们现在都能说出几个明星的名字,和他的粉丝群体。
出于对人性的考虑,正如法国人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所说的,这不正是“多数人暴政”吗?
其实不止行为,这些对我们的思想的改变也是巨大的。
人的学习,是一种不断接受矛盾的过程,在接受不同的相反意见,以矛盾点的载体进行知识的学习与接收,从而如西方哲学辩证法一样,辩证的分析问题。
而因为人更倾向于接收自己所喜欢的,对自己既有政治倾向有利的意见和观点,进而由于现在特有的算法推荐机制,逐渐的,只能接受到某一类单一性信息。逐渐被困于某种同质化信息“茧房”中。
凯斯.桑斯坦曾提出,生活在“信息茧房”里,公众就不可能考虑周全,因为他们自身的先人之见将逐渐根深蒂固。一些国家就由于这个原因走向灾难。对于生活在信息 茧房的领导人和其他人而言,这是一个温暖、友好的地方。但是,重大的错误就是舒适的代价。对于私人和公共机构而言,茧房可能变成公众一种可怕的梦魔。
2.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波兹曼讲:“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他认为媒介技术的发展,娱乐的发展,表面带来的满足感背后是致死的隐患。
其实想一想,不只是媒介,科技也是如此。
去年大热的《庆余年》里这样讲,主角范闲以为自己穿越到了过去,可其实他穿越到了未来。
在人类文明发展之后,科技水平会很高,可是,最终,人类还是制造出了核武器,等一系列具有毁灭世界能力的潘多拉魔盒。
人类社会发展到尽头,是灭亡,接着,冰霜世纪到来,猿人出现,进化,科技发展...循环以往。
有一个理论这样说,不管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纯机械都不会完全替代人工。
其实,不是不会,而是不能。
无数电影这样讲过,无论是《黑客帝国》还是《终结者》,都表明,当机械完全代替人工,会是末日。
未必如这些电影中所讲,我们会由人工智能所掌控,但是,丧失掉工作、行为之后,我们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傻瓜进化论》中讲,当人类的一切科技可以令人满足什么都不做都可以温饱的时候,人的智商会退化到用饮料浇庄稼的地步。
科技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它会直接毁灭什么,而是他慢慢毁掉了什么,而我们甘之如饴。
就像我们热衷于外卖,忽视了做饭的能力,我们热衷娱乐,忽视了生活的真实,我们热衷于科技,忽视了便捷的剥削。
就像《娱乐至死》中所讲:“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