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法和演绎法在议论文写作中,如一对孪生姐妹,一样重要,他们的功用如前锋后卫,相辅相成。
归纳法和演绎法是相反的。归纳法是由123456得出相同点A,化繁为简。而演绎法是由A推出123456。归纳法所归纳的限于已知,演绎法帮助我们探索未知。也可以说,用归纳法温故,用演绎法知新。
举个直观的例子。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一百八十度,这个定理是由归纳法总结出来的,那是测量了许多三角形后的已知。用于演绎,我们对于任何一个三角形,钝角也好,直角也好,锐角也好,都无需测量,不必计算,可以预料它的内角和一定是一百八十度。这是演绎,帮助我们探索新知识。
演绎有两种,一种是一线演绎。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王戎的故事。王戎和小伙伴们一起去野外玩耍,看到远处有一颗结满李子的李树,伙伴们都争相爬上去摘,只有王戎无动于衷,独自坐下休息。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他说,树上的李子是苦的,不能吃。他怎么知道是苦的呢?“李树生在大路边,如果不是一棵苦李,早就被别人采光了,怎么还会有果实呢?”不久,那些爬上去的孩子都兴趣索然地回来了,李子果然是苦的。
王戎的推理方式就是演绎法。他的论据用庄子的话表示就是“甘井先竭”,一个村子里井水甘甜的那个井,水先被打完。用在果树上也一样,如果是甜李,果子一定被切人别人很快摘完。如果没有被摘,那一定不是甜李。
再比如我们课本上的《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对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思考的方法的就是演绎法。它的推论一再延伸,是一线演绎。
我的儿孙比我力气大,而山不加增。这是第一节。
儿孙的儿孙人更多,力气更大,而山不加增(减小)。这是第二节。
儿孙的儿孙还有儿孙,力量一直增加,山的体积在一直减小。这是第三节。愚公的推论就像竹子一样,一节一节的加长。一步步达到未知。这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
一线演绎常常用的是抽丝剥茧法。比如,“学习可以强国”。
它就是一个茧。有明显的脉络层次。
第一层,国家是由人组成的,人人能好学,国家才能强盛。人包括莘莘学子,案牍劳形的人,汗流浃背的劳动者……
第二层,勤奋学习是一种品质,一种精神,学习增长知识,提高见识,提高人的素质,让人在学校,单位,工厂有更好的工作效率。
第三层,人的素质提高了,国家就更强盛了。
演绎法的另一种是多线演绎。
第三层,
比如由“学然后知不足”这个论据,演绎出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庄子的“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苏格拉底的在世界面前,我就是一个儿童。这样发展出好几条线来,线与线之间是平行的,这是多线演绎。
归纳法与演绎法常常是并用的。
比如管宁割席断交的故事。管宁和华歆一起读书。一天两人一起后园锄地,看到一块金子,管宁视而不见,华歆拿在手里玩了一会儿,然后放下。俩人在一起读书,街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常,显然是富贵人家出行。管宁一心读书,华歆透过窗户向外看了许久,流露出羡慕的神色。管宁于是和华歆断绝了关系。管宁用的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恐怕二者都有吧。管宁由这两件事归纳出华歆贪图名利的性格,由此想到华歆日后必当贪图荣华富贵,和他的志趣不和。
归纳和演绎在议论文写作中常常是不分彼此,互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