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子夜》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
1981年,茅盾在病逝前将所存25万元稿费全部捐献出来设立了“茅盾文学奖”。这是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每四年评选一次,凡在评选年度内公开发表与出版,能体现长篇小说完整艺术构思与创作要求,字数13万以上的作品,均可参加评选。自2011年起,因李嘉诚先生捐助茅奖奖金由5万元提高到50万元。
茅盾在《怎样练习写作》中提出写作技巧“三步走”:
第一步,是炼字。
凡借文字构成的文艺作品,最基本的单位是“字”。从前人讲究作文的方法,开头便讲“炼字”。这就是:为你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所要发泄的情绪,所要告人的物与事,找到那最适当最新鲜最响亮的单字。
第二步,是造句。
若干单字联缀起来,成为句子;所以句子的组织方法是要研究的第二步,便是“造句”。这也是应当在人们的谈话中去找寻而研究的。你可以准备一本杂记簿,把听到的巧妙而特别的单字或句子,都随时记录下来。不过句子的组织法也还可以从语体的文学作品中去探寻。在那里,句子的组织法是经过作者加工的,因此就比通常人们谈话时更严密,更多变化。严密而多变化,这是造句技术的要点。
“写”和“说”是一致的,“写”的技巧也就立根在“说”的技巧。再进一步,“写”就要求它特有的技巧了,然而也并不神秘。
第三步,是结构。
结构上的技巧是必要的。所谓结构,不仅指人与事的安排配合,还须顾到全篇的节奏——这就是从故事的发展中所产生的起伏抑扬的情调。一篇作品,不能一个调子从头到底;要是这样,就成为平板,就不美。因此须要有“波澜”,譬如一首曲子,拍子有快有慢的,音有高有低。一篇作品中的人、物、事,必须有现实的基础,然而到底是作者虚构的。正因为是虚构的,所以这些人、物、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必须一方面入情入理,有百分之百的真实性,而同时一方面又必须紧凑,各部分成为有机体,而且具有抑扬起伏的节奏,这样才可以增加它的色彩、律动和韵味,而强烈地感动了读者。
茅盾认为,“三步走”写作技巧要到世界和本国的名著中去学习。这些技巧是经过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无数人才创造研究成功的。这些技巧,还在发展,绝对不会有止境。社会是在变动的,新的社会生活会产生新的文艺上的技巧。
最后的最后,是修改。
茅盾认为,应“毫不可惜地删掉那些不好的东西,不厌其烦地修改,要像兑换商人辨别银币的真度一般推敲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鲁迅也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总之,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要反复读,反修复改。写作始于“宣泄”真情实感,终于回过头来“推敲”,成于反复“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