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知不觉已经七月下旬。
刚刚过完大暑。
讲真,天气太热。
我一般每天都会喝2L以上的水,尤其天热的情况下,口干舌燥,可能4L或者更多。然后,单位的空调开得实在是太低,以至于我都恨不得穿羽绒服。
可惜手头没有。
不过夏天穿羽绒服无异于穿奇装异服招摇过市。
以前干过,现在收敛了。
是胆小了。
想着,单位既然这么有米,把空调开这么低,还不如挤挤,把拖欠的工资给发了?
然后叹了口气,只当我的YY吧。
大家都知道,喝水多,但环境冷。
那么人就特别容易有三急,去卫生间无可厚非。
我就发现,在卫生间的走道上总有一些「等屎」之人。
「等屎」之人,顾名思义,等待上大号。但隔间已经人满为患,只能在走道上无聊刷手机的人。
(屎在这里做动词,不是名词)
我是无法理解这样浪费时间的举动的。
但人各有志,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和你一样的想法。
我们对待世界要有一颗包容之心。
你不屑做的,别人或许趋之若鹜。
你觉得别人怪,别人或许还觉得你怪呢!
将心比心。
没有任何讥讽和嘲笑之意。我们就随便聊上一聊,作为不知道怎么写作的话题吧。
一、宁忍前人之异味,也不愿意多走几步,寻找更美之伊甸园?
他们之所以「等屎」,很显然是隔间已满(废话)。
想象一下,当某一隔间的老铁满心欢喜地走出来时,隔间终于空出来了。
那么,「等屎」之人马上要面对的是①隔间的异味②马桶圈稍低于36℃,但温度也很高的温度③废纸篓里没盖严实的光景。
①异味。这是首当其冲的。概率还很高,但不排除运气好,前面之人毫无产出,或者就是借用隔间换个衣服的。异味真是避无可避,逃无可逃。当然,为了得到忍受已久并且立马就能释放的「爽」感,这点程度还是可以接受的。
②热感。当你坐上一个由人工加热过的马桶圈的时候,心情是愉悦还是愉悦?
反正我是觉得怪怪的。
冬天的时候,有些智能马桶圈自带加热功能,我也只在酒店有幸用过。说实话,我不喜欢坐在热乎乎的圈子上。
腚这个东西,生而就是耐冻的。
冬天的脚底板,稍微温度有点低,就会浑身难受,坐立不安,无法专心工作。然而,你的腚却是自始至终冰凉,稳如泰山。于是,你的身体已经默认了腚就应该是冰凉的这一设定。
冰凉的腚,才是性感的代名词——脂肪多。
所以,即便是冬天,我也宁可坐在冰冷的圈子上。也就刚接触的时候有点刺激,一会工夫就适应了——腚就应该是冰凉的。
因此,新鲜出炉的热乎的马桶圈,不敢恭维。
③这个倒不是只有「等屎」之人才能遇到的。眼不见为净即可,这个好解决。什么,你想象力丰富,闭上眼睛都能感到恶心?还好,我没有什么想象力。
我想说的是,「等屎」的时间,为何不多走几步呢?
X楼层满了,X+1楼层可不一定。
不过,高峰期,我尝试过X,X-1,X+1,X+2,X+3,都人满为患的。不过有志者事竟成,在X+4让我如愿找到了更美好的伊甸园。
快乐之感觉涌上心头!
但说实话,这种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我们单位大楼并不是那么常见。基本上X+1或X-1都能解决。
反正我是觉得,与其「等屎」,不如爬爬楼梯,锻炼身体,缓解现代人久坐之烦恼,还可以让已经被空调冷却的心再次「热情」起来。
一举N得。
至少,我是不会「等屎」的。有可选择的情况下,我不会。
二、等,是一种态度吗?
来魔都也15年了。
我发现,魔都,好像除我之外,所有人都喜欢「等」。
这是个人武断之错觉,每个人多少都会有「除我之外所有人都」的想法。
勿怪。
比如最直观的——排队。
干什么事情都要排队,随处可见的队伍。
排队吃网红小吃,排队逛城隍庙,排队逛商场(尤其是那种奢侈品店限流的,一堆看不懂的商品,好看是真的好看,贵也真是贵)。
等,好像就是一种态度。
以至于有人说,对魔都人来讲,不排队就不是在过日常生活。
主要还是人太多。
所以,在魔都生活久了的人,觉得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好。
等,排队,这不是很正常的吗?
我好像从刚来魔都的15年前,就和这座城市「格格不入」。倒不是因为急性子,我应该不是急性子吧,但是我就是不爱「等」。
找到工作单位后,就基本在公司附近找房子,避开地铁拥挤的「等」。
刚来租房子,宁可老破小也不愿意花通勤1~2小时换来远郊大庄园。
现在,单位稍微比之前远了一些,一查地图,地铁40分钟,骑行也才40分钟。那还想什么,肯定是毅然决然选择骑行啊。虽然省下来的交通费也没多少,但是比起舒服坐公共交通,我更喜欢挥汗淋漓的快感(我是易汗体质)!
只要我愿意,我可以30分钟就到,比地铁还快。
平时,我也很少参与需要排队的活动。几乎完美错过了所谓的「等」。
所以,「等」这种态度,并没有在我身上扎根。还是让我觉得难以理解。
但是话说回来,等,也是一种无可奈何!
三、「等屎」之人的心理
①忙里偷闲。平时工作太累了,甲方催得紧,头都炸了,赶紧借口来避一避。人有三急,这个领导啊,你可不能怪我。
②摸个鱼吧。没活干了都,待在工位上也不知道干嘛!反正都是摸鱼,雨绮在领导眼皮子底下战战兢兢地摸,不如到厕所里舒舒服服地摸。
雨绮:我在《喜人奇妙夜》上当评委呢!谐音梗扣钱哦。
③真的很急。急到走不动路,你说的X+1,X-1楼层策略统统无效了。我就想静静地站着,刷刷手机,做一个「安静的等屎男子」。
就真这么急吗,为何从你的眼里看不出淡淡的忧伤呢?我只读到的是悠然自得。不可能像是装出来的。
④真的不知道原来还可以X+1,X-1这么干啊!我都这么等了二十年了,从来没有像你这么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
……………………
以上,我讲的都是男生。出于性别限制,我也只能讲男生。
看到这里,估计有女生要喷我了。
女生们排队真的是很平常啊,就羡慕你们男生,速度又快,还不用排队。
是不是设计不合理,女生侧位要比男生多很多,这里就不做展开了。
关于「等屎」之人,我只是略微发表一下看法。
今天是一篇有味道的文字,就先写到这里。
时间仓促,水平有限,共勉!
02 读半小时书,盖上书本输出
(2024.7.23)
继续阅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作者是美国的布隆代尔。
【故事吸引人的元素】
①具有高度戏剧性的元素。比如举例《我在FBI工作时,和狗熊发生关系并且找到了上帝》,太扯了。越是戏剧性,越是扯淡的故事更具有吸引力。人就是一个好奇的生物,对于身边没有见过的人与事就相当有猎奇心理。
但是,一个记者、一个作家在一生当中能碰上几件这么离奇的故事?除非瞎编。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写的文章要有真实性,不可能瞎编。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除了上述扯淡的事件,我们还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实现:
1)利用时间。我们写故事几乎是当下(现在进行时),但巧妙运用时间——过去的时间(交代原因)和未来的时间(展望或预判)能更加生动的对故事进行一个补充。把读者带入一个不一样的时间线。
2)限定范围。有数量、地点、多样性和强度。
3)变化。要提供不同类型的信息和提供不同类型的论据。但要注意,不要一次性给读者展示太多的信息和论据。完全展示了会由于信息量过大而枯燥。适当展现,有利于激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
②市井特质。通俗的说就是,要大众化,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上来讲故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旁观者。也要让人感觉到,这个写文章的人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他在用他的视角带我们重新体验这个故事。
③通常用3个证据来说明观点。作者通过研究发现,为了说明一个观点,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论据。通常情况下,2个论据嫌少,读者会更多质疑故事的真实性。4个论据又显多,让人没有耐心看下去。3个论据,是最恰当的数量。
聪明的作者早就知道这个技巧了,并把它运用得得心应手。
④要当自己是讲故事的人,而不是当成其他人,比如律师和学者。
这个观点我认为是观点②的延伸。首先,讲故事要大众化,要通俗易懂。然后,律师,学者以及现实主义者多多少少带有一些高高在上和事不关己的特质。
1)律师。因为专业性很强,善于辩论。所以他的文章比较像是说教。人们都不爱听别人说教,让人觉得矮人一头,心情特别不愉悦。
2)学者。严谨是他们的优点,但是讲故事失败也源自于他们的严谨。似乎不把所有的论据收集完全了绝不动笔。待他们觉得收集得差不多,要开始写了的时候,会发现所有的材料堆积在一起过于庞大,他甚至无法快速处理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写出来的故事像是堆数据,枯燥无味。
3)现实主义者。多少显得有些中规中矩,而且在写作领域的能力很强,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难度很高的写作。但是要写好故事就显得过于僵化了。程式化的东西较多,比如他们会诸如「华尔街文章套路」。这些让他们津津乐道的套路,不会花费他们很多时间——早就练熟了的。同样也写不出吸引人的好故事。
⑤绝对的客观是做不到的。由于个体的局限性(个人获取故事的渠道、角度、个人知识水平等),新闻工作者只能保证尽量客观,兼顾公平公正,不要过分地参入个人主观意愿就已经很好了。
⑥作为讲故事的人是否要出现在故事当中?作者说,记者是一个小心翼翼的职业,尽量避免曝光在众人之中。但他认为,适当交代一下作者(作为讲故事的角度)自己,用作者的眼睛带读者领略故事,让人感到这个故事是诚实的,作者是真诚的。
真诚最具有感染力!
今天就输出到这里。
03 健身(含劈叉)
(2024.7.23)
①自重宽握引体向上。12×12。
②劈叉。做了。
写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