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停驻了20年时间的经典心灵著作,被翻译成23种以上的语言,被全球读者广泛阅览。本书作者 M 斯科特 派克(M. Scott Peck)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耐人寻味的心灵成长之路。笔者将分别用三篇文章带您领略书中的精要。此为第一篇——自律。
痛苦是什么
我们经常感叹人生之苦。痛苦是一种人生常态,无可避免。然而人们往往容易忽略的是:痛苦,是我们成长的契机,它是为我们带来成长的唯一途径。美国开国先哲富兰克林曾说过:“唯有痛苦才能给人带来教益。”
那么,面对痛苦我们有怎样的选择?很多人会对痛苦做出不够智慧的回应:逃避现实、退缩、懦弱、自暴自弃。心理学大师荣格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神经官能症,就是人生痛苦最常见的替代品。” 可见这种不智的态度会导致我们陷入怎样的问题。
如何去做,才是智慧的选择?才能让我们穿越痛苦的丛林,最终抵达心理健康、心智成熟的境界呢?作者提出: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应对痛苦的关键。
让我们通过对自律的四个原则的逐一阐述,说明为什么它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推迟满足感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享乐,先苦后甜,重设人生痛苦与快乐的次序。
发展心理学有一个经典的“延迟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几名被试儿童每人一颗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结果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忍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大后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
从育人的角度如果想让孩子拥有这种品质,父母该怎样做?
首先父母要以持之以恒的照顾和关爱,为孩子建立安全感。因为安全感是一个人可以做到延迟满足的前提条件。很难想象一个朝不保夕的人会将美好的东西留存到未来享用,一定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只有对未来存在一份安全感,人才会对明天抱有希望,相信此刻的克制和忍耐是有价值的。
其次,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父母的行为无异会成为孩子的榜样。另外,还需要适时的教育和引导。父母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培养孩子,深入了解孩子的困难和需要,从而找到影响孩子正确的方式。从日常小问题下手,给孩子灌输先苦后甜的理念。
承担责任
美国一位作家说过:“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责任感出现问题,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其中两个极端典型就是:神经症和人格失调症。神经症患者倾向过度自责 ,而人格失调者往往倾向于拒绝承担自己的责任,归咎于他人。神经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而人格失调者让别人活得痛苦,这是心理学界公认的一种说法。而在一个人身上,这两种倾向往往或多或少是共存的。例如,一位失业的中年人一方面抱怨社会竞争残酷,家庭负担重,另一方面忧心自责自己能力不足,找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惶惶不可终日。这便是游走在推脱责任和过度自责两者之间,而放弃了真正该去为自己将来做出选择和付出行动的自由。是的,逃避责任就等于逃避自由。
承担责任意味着自己要为既定目标做出选择,付诸实施。选择和实施本身,其实是属于一个人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为什么当今物质条件好了,可年轻一代父母比老一辈的父母在育儿问题的心理层面上,反而变得更加艰辛了?正是因为教育的选择更多了,自由度更大了。自由带来了选择的痛苦,反之,为了躲开痛苦,很多人甘愿放弃选择和权利,实则在逃避自由。作为一个成年人,一生都充满了选择和决定的机会,就注定要伴随着焦虑和痛苦。接受这一事实,就会变成自由的人;无法接受或逃避,就会永远觉得自己是牺牲品,沉浸于痛苦之中。
忠于事实
我们通过认知来形成观念,认识事实。认知和观念都有时效性和偏差性,因此,忠于事实就意味着我们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认知和那些固有的观念。我们的观念就好比一张地图,指引着我们的生活,而这张地图既不是生来自带,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作品。它需要我们从出生开始一点一滴去积累,还需要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随时根据事实的需要进行修订更新,使地图内容尽可能的忠于事实。
当旧地图不再生效,而头脑中的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时,这种冲突往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有些时候,需要吸收新的信息量太多,大规模的修订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痛苦,也会导致不同心理疾病。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何人年龄越大越难以接受新事物,因为过去的旧地图越历史悠久,越完整,修订它的成本就越高,难度就越大,大到足以让我们产生恐惧和痛苦。于是我们抗拒新的信息,固执己见。殊不知,我们在捍卫陈旧观念上所花费的巨大精力和能量,远比修订地图本身要多得多,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用一生时间进行不间断的自我反省,接纳外界质疑,迎接新的挑战,从而做到忠于事实的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接受心理治疗,是接受外界质疑和挑战的终极形式。它貌似很违反人的本性,却又是最具有人性的行为。在治疗中,我们要剖析自己的观念,接受别人的挑战,还要为此花费金钱。这需要极大的勇气。认为选择心理治疗的人是意志薄弱者,这完全是错误的解读,他们往往是勇敢和追求真实的人。心理治疗是使人心智成熟的捷径,它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大大缩短我们人生中漫长而艰难的成熟之路。
此外,忠于事实不等于永远实话实说。经历过生活的人都懂得我们有时不得不隐瞒部分真相来度过某些困难情境:向重病亲友隐瞒真实病情或向孩子隐瞒某些超出他理解范围的事实。当我们不得不如此做的时候,请记得以下原则:1. 避免欺骗性质的谎言。2. 分辨究竟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还是为了对方的利益而有所隐瞒:只有后者值得我们去隐瞒真相。
保持平衡
自律的最后一个原则——保持平衡。了解了前面三个原则,已经可以明确一点,自律并非一件易事。而最后一个原则恰恰是最难掌握却又至关重要的。下图一目了然地解释了平衡的意义:
什么时候需要先苦后甜,放远眼光,什么时候需要活在当下,享受快乐;什么情形需要承担责任,什么情形要勇敢说不,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何时要以追求诚实为己任,而何种特殊情况下,需要隐瞒部分真相。这里需要我们掌握的分寸,也就是我们要追求的平衡。对平衡把持得当,确立一种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是做到自律的必备条件。
保持平衡的秘诀——放弃。
书中以作者儿时学习单车为例 ,讲述了他因为不愿放弃速度带来的快感,没有在下坡急转弯处及时刹车,最终导致连人带车摔进树丛,全身多处受伤的结果。这个例子生动阐述了因不愿放弃而失去平衡的道理。
放弃人生中的某些东西(往往是快乐、习惯,或曾经对我们有过益处的东西),必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然而,当我们处在人生急转弯的关键时刻,都必须舍得放弃某些快乐,甚至是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这种放弃不可避免,否则我们将永远停留在原地。
我们要克服放弃带给我们的失落、心痛和抑郁情绪。有舍才有得,懂得放弃,才能获得新生。
自律源动力 - 爱
我们已经了解了自律的4个原则,最后,让我们来点明自律的源动力——爱。作者在书中给予它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我们将在下一篇速读分享中,继续阐述爱的定义和爱的力量,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