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俄罗斯爆发战争到底有多可怕,今天我们就通过十年前的俄版集结号电影《布列斯特要塞》一窥究竟。
1941年6月22日,位于白俄罗斯和波兰交界的布格河东岸:鸟儿在歌唱、军乐队演奏着欢快的乐曲,公园里正举行联欢的舞会,祥和中,人们谈情说爱,追逐嬉戏,各自享受恬静、幸福的时光。
士兵在写给妻子的信件中写到,要塞里一切平静,这里不会有战争。少男少女们还在憧憬着美好的爱情。
夜幕之下,列车巡视员刚叼起烟,旁边一个脸色阴沉的男人就递上了火,与此同时一把匕首穿透了老巡视员的心脏,身后是一队德国士兵操着德语在交谈,而他们身上穿的却是苏军制服。
一对少男少女正准备第一次的赤裸相见,孩子正在岸边嬉戏玩耍。
突然,飞机的俯冲扫射伴着铺天盖地的炮击撕裂了低沉的天空,爆炸的气浪和飞起来的尘埃瓦砾将惊恐的人们推倒、掩埋。一颗炸弹丢下,将一切摧毁殆尽,霎时间,河畔便成为了鲜血和火焰的海洋。
轰炸中,丈夫牵着妻子,妻子抱着孩子,在满是战火和硝烟的街道上抱头逃窜,只为了给家人寻找一个逃命的庇护所。
而另一边,一只德国小队在轰炸结束后乘坐小船从河上登陆,举起刺刀和枪支清点着劫后余生的人们。
此时,一位苏军中尉用枪声吸引了溃不成军的士兵们,身先士卒大喊跟我上,转身便开始组织自卫反击。中尉的现身精神鼓舞了所有士兵和居民,大家有枪拿枪,没枪地举着板凳菜刀向着冲入要塞的德军展开反击。
而此时要塞内部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身穿苏军制服混入要塞的德军,一筹莫展之际,士兵向中尉报告,我们的鞋钉是圆的,而德国人是方的。此时站在身边的卧底德军率先开枪,但结果却被中尉反杀。
街道上,要塞人民同装备精良的德军展开了肉搏战,男人们用刺刀和木棍抵御着德军,以求保卫爱人和孩子。
之前给妻子写信的士兵接着在没有写完的信上补充道:现在要塞内满是敌人,请求支援和撤退。
丧心病狂的德军绑架了要塞内的老弱妇孺,中尉只身走向敌军,本以为要来谈判或者投降的德军在毫无防备中听到中尉一声大喊卧倒,接着民众纷纷趴下,来不及反应的德军被打成了筛子。
废墟的角落里,小男孩和父母被困家中,英勇的一家人用手枪反抗着德军的疯狂扫荡,弹尽粮绝之际,男人用手枪结束了妻子的生命,并用自杀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要塞的正面战场遭遇坦克和德军正规军围剿,残余苏军用不足敌军十分之一的兵力坚守反抗,并成功用埋伏的榴弹炮解决了坦克,而苏军也损失惨重。
战斗打响的第三天,没有外援的要塞人民开始了自救和反抗,全民皆兵,孩子也拿起了抢走向了敌人。苏军三天等来的只有一个从天而降被迫弹射跳伞的飞行员,而他带来的则是更坏的消息;苏军机场被炸,无法提供有效救援。
面对着防空洞中满目疮痍的老弱妇孺,中尉也只能无奈地面对现实,做着最后的战争动员。
医生取出伤员体内的子弹,但只能无奈地告诉他,伤口会自己愈合的。
第四天,德军轰炸如约而至,布列斯特要塞一片焦土。飞机盘旋着做着特技,好像在嘲笑着要塞内的人民如蝼蚁一般不堪一击。
白天的战斗让中尉意识到了要塞被分割成了很多小的战场,无法有效组织大规模的兵力反击,于是中尉安排士兵和孩子联络各个据点准备夜晚发起突围。
最终男孩完成了任务,并带回了水源。
夜晚,正当德军还在庆祝胜利之时,一发红色信号弹升空,突围作战正式打响。各个据点的小撮友军纷纷冲出掩体,正面硬刚占据有利地势的德军。前面的战友倒下,后面的战友拿起枪继续冲锋,直到人墙堆成了掩体,一寸一寸地推进。
第五天,面对着街道上随处可见的尸体,男孩精神恍惚地到河边捧起水。防空洞中,中尉抱着妻子痛哭,妻子发誓不会离开,但是中尉却说你是我的妻子,你不走,其他人都不会离开,只有你带领他们才能离开堡垒,求得一线生机。明白丈夫赴死之心的妻子也只能紧紧握住中尉的手泪眼婆娑地做着最后的告别。
最终要塞人民和守军在成群的坦克和装备精良的德军围攻中突破重围。
中尉在反击中沉着指挥,鼓舞惊慌中的士兵燃起斗志,将不同建制的士兵拼成战斗团队,顽强防御要塞阵地;另一侧,德军一队人突入要塞,在搜索前进中与红军中尉率领的边防军遭遇,红军战士们或是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或是舞着工兵锹、铁棒甚至菜刀与德军展开白刃肉搏混战,刀枪不全的苏军凭借大无畏精神杀得德军死伤遍地、落荒而逃。
最终8000名英勇的苏维埃红军在武器短缺、建制混杂、牺牲巨大的情形下,坚守信念、捍卫祖国,以血肉之躯于弹丸之地牵制了数十倍于自己的德军兵力达三十天直至全部阵亡。
我是茶叔,关注我,带你看更好看的电影,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