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发现又跑出来了不少公链,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些公链的创始人大多都是名校背景,在共识算法、点对点传输、密码学方面研究颇深,由此组建的团队也堪称是豪华团队,但是为什么会选择在当前这个这个时间节点入场呢?
我个人分析其原因,反而得出了我对当前环境的判断,综合分析来看,我认为,要是以戛纳曲线来看,区块链行业的技术和行业发展已经稳稳地越过了第一个高峰,现在开始进入到相对比较漫长的储备和准备期,厚积薄发,逐渐发展成熟。
先说为什么我觉得会在这个时候入场。
仔细看了一下个人简历,网上信息和论文,各家团队近两年围绕区块链技术都堪成是高产团队。我觉得一是比较爱惜声誉和顾及羽毛的,毕竟是学院派出身,自身比较看重名誉,不想前一波走各种各样路子出来了,手里面真正有东西了才敢下场做一些工作。二是当前的公链有机可趁。现在三代公链的落地远没有我们想象地那么迅速,再加上先融资后做事制度上鼓励了各家争先恐后吹牛,而扛把子EOS的表现也只能说是有气无力,大家对于性能还是颇有微词。这些团队我猜测,从实验室里面优化的成果应该还是远胜于市面上三代公链的实际表现的,并且是确实像做出一些事情来,所以敢于下场做这么一件事。
从这个判断上来看,狂飙突进的时代彻底结束,剩下来大家就是踏踏实实做事情,在技术和性能上早日突破。
从资金量上来说,这个过程也在缓慢进行。再加之从全球趋势来看,有美国的ETF树立标杆和引领,对通证的合法化过程还在持续缓慢推进,招安、反叛会来回上演,对新生事物的接纳也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想就是想纳入更多投资者(韭菜)还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加之不是牛市,吹嘘暴富是不行了,那就剩下区块链本身的魅力。
再看与实体经济的结合,走在前面的是Fcoin的币改。币改是引流,引金钱流是因为韭菜不够了,上文已经说过,而另一方面引实体经济之流。但是你细细一想,就会发现其中的鸡肋,成功地中小企业不需要通过币改融资,不成功的则有诈骗嫌疑。对于实体企业来说接受有一定的困难,再我看来,期待币改成功,不如等区块链领域的新公司成长起来战胜原来的公司,或者说一开始就带有新基因的公司把老公司打败了。
综上,从技术、资金和应用三个方面分析,反映出来的核心都是一样的,现在圈子里面的不够玩了,关键是需要引流,这就说明了我们切切实实是处在漫长的爬坡曲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