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少林记

阳春二月二十五日,微晴。

穿梭古韵古街,看尽洛阳繁华后,辗转来到了竹林茂密之中的少室山,又名“少林寺”。登高能吸天地之灵气,在此之前不爱爬山的我,决定去试试它。

立于山脚之下是午时已过。抬头仰望间,蔽日阴蒙的山林,蜿蜒直上青天。伫立山顶之巅的是达摩祖师像,山脚到祖师像前要途径初祖庵,达摩洞,山势峻峭,海拔1512米。

沿着竹林大道行走十来分钟后,一条幽静小路赫然出现,旁落十分醒目的提示牌“步行上山由此进”。此刻碧空如洗,时有鸦鸣。目之所及的前后皆无游客,我是那山中独一份的悠闲。

再往里走不久,终于出现阶梯,这才是登山的精髓,也是考验我体力的开始。指示牌告知,那初祖庵距离我700米,我劝慰自己,要么走吧,走到初祖庵再放弃也行。

无数蜿蜒曲折的阶梯,古木参天层林叠翠,耳畔时不时传来鸟儿扑腾扑腾的声响,除此之外,静谧得像黑夜。我铆足了劲,飞快行至初祖庵前。

那是一座翻新了的庙宇,一看就很现代化的漆,黏黏糊糊的挂在门柱子上。如此景象,顿时让我失去了想要一探究竟的乐趣。正在纠结之时,又一提示牌跃入眼帘“达摩洞此去300米”。

绕过初祖庵那长长的红围墙,沿着一条平坦小道往前走,又看见了无数的阶梯,没有蜿蜒,是直入青天的排列。

此时终于偶遇到了三三俩俩的行人。有一对正下山的小情侣,其中女孩大声对我说,“嘿,这个点还上山呀”。我问道,“还来得及吗?”。她微微笑道,“以你这个速度,那估计是要摸黑了下山的,加快点吧”。我捣蒜似的点点头,“好的呀!”。此时我在想,要么走吧,走到达摩洞放弃也行。

此刻倦鸟落日西去,钟声悠扬归林。处处枯藤老树昏鸦的景象,我心里默念“了了到此来啦!”倒也是十分押韵,这样想着心情愉悦了许多,脚步也欢快了许多。

终于到达摩洞口时,我已经气喘吁吁微微冒汗。这是一个天然的石洞,宽高约三米余,些许游客在跪拜,些许游客已身入洞内。由外瞧着,洞内不敞亮不通风。纵使感觉有些拥挤,我还是决定进去看看。

进入洞内,门口摆放着一张祭祀用的长条桌,香炉里插满香烛,右侧一张长条椅子,有俩名道姑坐在那里。再往里瞧更加的黑乎乎,像是尊雕像,又残缺不全。道姑解释说“达摩在这里面壁九年,墙壁上都留下了影像,不过这里被烧毁过一次,所以不太清晰了”。

抵达了达摩洞以后,似乎登顶只有一步之遥,这就让我上下俩难了。上吧,体力有限。下吧,又心有不甘。之前在游客中心看到有缆车票购买,我侥幸的想了想,或许上面有缆车可以下山呢,那么就登顶吧!

其实不爱爬山,除了体力不支,我还恐高。所以再往上走一段,便开始后悔了。眼前这半脚宽直线式阶段着实难为到了我,犹豫再三,还是决定一闭眼一咬牙一脑门直上。颤颤巍巍的抓着扶手,借力艰难的爬行,半点儿也不敢回头看一眼。

坚持再坚持之后,终于登顶了!

山峰之巅硕大的达摩像气势磅礴,雕像前依旧是祭祀之物,有一道姑静默在侧。环绕一圈,我只看了看,心生敬仰,没有参拜。在我心里,游玩与拜佛是俩码事。

站在最顶峰,远眺重峦壮阔,绵延叠嶂千里。近观苍翠欲滴,曲径通幽。虽然三回九转忽上忽下的山路很伤膝腿,但这山路亦如人生路,历经崎岖方能康庄。如此这般,便不觉山高路阻,反而轻盈欢快了许多。

山上并没有索道。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往山下走时,腿是微微颤抖的,幸得大部分阶梯都有扶手。行至最为直立的那段阶梯,我都有股要栽下跟头去的错觉。所幸,山上那只褐色婴儿肥的小猫咪一直跟随着我,让我放松了紧绷的神经,偶尔跟它逗逗趣。就这样,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

天色眼看要暗淡下来了,此时山中凉意更浓。裹了裹大衣,闷头往山下赶路,往回下山到一半,有位游客还直往山上走。我劝了劝他道,“怕是到不了山上就要天黑的,这里没有路灯,着实危险呀!”他却惊喜的告诉我,“我看见了凤凰,就在前面,不知是不是真凤凰,看着就像凤凰”。

顺着那人指路的方向,远远的还真看见了一只鸟儿,它有着长长的尾巴,身披五彩衣裳。相传,凤凰代表着生命的轮回和无尽的希望。在那时我看了看它,都觉得幸运无比。

再往下走,猫儿却不走了。我知道,它的家在那山上,它只是相送那些远道的客人而已。它喵喵几声,跟我正式告别之后,消失在了丛林之中。亦如在我们生命中出现过又消失了的那些人,匆匆又匆匆。

回到山脚下,天色已昏暗。一身疲倦,却又值当。生活里的每一帧,或粉墨登场或暗藏于室,我们都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担当,都要给自己,不留遗憾的一次次突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