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猫宁猫宁
在古代,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常常因为相隔甚远,书信传播又很慢,因此,许多人也许就这样杳无音信。在现代,因为网络的发达,拉近人们距离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缺少了面对面地交流。这使得虽然网络上大家聊得热火朝天,可是现实,也许就是互相不认识,或者彼此很尴尬。
但是问题是,我发现即使人与人面对面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们之间还是有距离。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性格问题、兴趣爱好、甚至就是一种感觉。
以上这些我觉得需要自己从内去改变。性格爱好,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轻易改变的,最重要的是,你不可能因为跟不同的人交流,就去切换不同的性格和爱好,人毕竟不是万能的。
我今天想说的是,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有的时候差的是三门语言。
自从上班以来,在试用期的时候,我更多负责的是课程助理,其中一个任务,就是去和学员进行沟通和交流。也许是所谓的“餐桌文化”、又或许是课程休息的间歇,接触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人。
作为刚刚毕业的我,社会阅历都没有很多,可想而知和他们的沟通和他们沟通很难产生一个深层次的共鸣感。这样就很难获得他们的认同。你们之间的交流就像是路人问路一问一答,就到此结束。下一次,再见面,他根本就不记得你是谁。
但如果你可以掌握以下我说的三门语言,你就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个感觉很奇妙,大概就是所谓的“中心论”吧。当你可以说好普通话,掌握你所在工作区域的地方话,再掌握一门外语,这简直就是完美。因为想要掌握所有的语言,这也不太现实。
为什么是这三门?
第一,普通话。普通话是全国都在普及的语言,哪怕有的人说得不标准,但是还是可以听出个大概,普通话,起码保证了最基础的沟通理解前提。
第二,你所在工作区域的地方话。因为你工作的地方肯定平时的接触,更多的还是本地人。尤其是像我们这种培训的地方。所以如果你可以讲一口地方话,就会让他们感觉和你之间没有一层隔阂和陌生感。大家都是一个地方的口音。
第三是英语。英语真的特别重要。像现在许多新技术、新知识的引进都是外文文献或者视频。如果你英语可以,这对你来说就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前几天一位福建工作室的老师还说,因为他普通话说得很标准(完全听不出来福建的口音),大家都听得懂。会说英语,一次出国参加学术论坛,大会现场的同声翻译,由于设备的原因,产生延迟和听不清楚,他索性就直接听英文。使得那场学会报告收获蛮多!也因为英文不错,参加培训,就可以更好地和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毫无障碍。
最后因为他还会讲闽南语,而在他的工作室,会遇到一些老大爷老大妈啊,普通话说不好,听到闽南语就会很亲切,体验就会更好。
你看因为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让自己收获到了更多!所以你要相信,自己所有的付出,手头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白做,说不定在哪一天,哪一个场合下就派上了用场,或许对你来说将会是一个人生难得的机会!
掌握语言,让人和人之间不再因为语言而产生距离和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