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万众创新的时代,每天的生活都在享受着创新的好处,我们天然地认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人类社会就是依靠创新一步步从蒙昧走向文明。但事实上,对创新的共识只不过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们的祖先对创新并不感冒。
科学家们已经从生理角度难了人们对创新有天然的反感。我们天生倾向于排斥新的事物。在我们的大脑中,负责记忆的海马体被连接到两个被称为"杏仁核"的神经元上。如果是新的事物,海马体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记忆,它就会把这种事物鉴定为不熟悉,然后向杏仁核发出信号,我们就会感到抵触和反感。
中国的传统文化,号称是连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的,最常说的就是“祖宗之法不可变”。从商鞅到王安石再到张居正,历史上的每一个著名的改革家,都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欧洲在中世纪,从布鲁诺到伽里略,许多新理论的提出者都受到了迫害。
对于个体来说,在我们不断探索外界的时候,从心理上希望有一个稳定的东西,可以始终给我们以依靠,不至于迷失。所以对于创新,我们希望得到的是熟悉的略有不同的创新。有名话说,领先半步是天才,领先一步是疯子。这半步之差就是熟悉与陌生的差别。
为什么现在我们能够这样热情的拥抱创新?也许是因为社会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旧时代有了极大的不同。社会变化的节奏加快了,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缓慢变化的世界。而且我们的生存资源的丰富也让我们有能力去抵抗创新给我们带来的风险。我们对熟悉的定义发生了变化。但即便是现在,一项创新出来也依然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为大众所接受,也依然有许多创新会无声无息地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