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前的我性子很急,脾气又大,知觉过度敏感的后果往往是承受力不够。
智者说的对,要想维系一份情感,期望愈少愈好,若是没有任何期待,便能无条件地爱,但是我必须承认我年轻时对人性的期望恐怕是太高了。
我当时发现太疏离的母亲和太周到的母亲,同样令孩子消瘦不起。
我从信仰进入自我探索历经了漫长的转化过程,日后因某些人生危机才有了真正深化的契机。
随着自我认识的深化,我后来发现只要自己的气血循环好自然就会有喜悦的幽默感,那时人与人之间的界分,变得非常薄弱,情感或情绪能量的交流是自然通畅无阻的,但如果自己的身心状态,并不畅通,那么及时带上滑稽诙谐的人格面具,人与人之间的能量仍然是僵固而结晶化的。,也许是先天的神经系统特别过敏,也许是成长历程比较艰辛,要我完全放松并不是易事。
我的神经系统需要一个可以放松可以邋遢的外在之家,但我更需要一个不必向世人交代或求得赞许的内心之家.
充分的活出自我。
多年以后,我回想起来觉得人的潜意识其实是知道真相的,尽管表面都有个人的期许与幻想,心底深处却隐约的知道什么才是行得通的,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选择。
同样是上一代的女性,一位被丈夫抛弃了之后,并没有否定自己的潜能,反而发展的如此独立与完整。另一位却在麻将桌上消耗了大半生的创造力。
当初是闭着眼睛进入沙家的,那个景象似乎强烈的隐喻了什么。
高等形态的理解力与流畅无阻的情绪表达
而是智力活动
“一个知性的演员可能将真实的演出冲动过分理性化。”
人格失调
李敖说话总是振振有词,但也总是轻忽了据理力争背后的情感才是人性最宝贵的品质。
没有一个人不想爱与被爱,即使坚硬如李敖者也是一样,然而我们求爱的方式竟然如此扭曲与荒唐,爱之中竟然参杂了这么多的恐惧与自保。
他让我认清警觉是必要的,人一怠忽危机就会出现。
“只有恨的本身才是毁灭者”所有对他人的攻讦与不满基本上是毫无杀伤力的(如果那个人已经超脱了面子问题),这股力量在过程里伤害的只有自己。
父母不尊重你的自由权、成长权和试误的权利。师长则一味地灌输你各种是非、黑白、对错的观念;他们在上课时你只有听的份,过程里既没有讨论,也不鼓励质疑,若是学生有所质疑,多半被视为叛逆分子。
克氏的真理以人为本
不拣择、不谴责、不比较、不分别、不诠释的觉察或觉知,亦即纯粹的关照,以佛家的术语来说就是中道实相观、如实正观,或是禅宗的“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以及“直下觑透”。
我们大多数人都反对暴君式的专断体制,内心却接受了别人的权威或专制,允许他们来扭曲我们的心智和生活,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
爱与理解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
我发现真正有慈悲心的老师通常是以人为本的,以人的解脱和健全作为关怀的焦点,而不是以教派的规矩或僧团的权威为重。
人人都把爱挂在嘴上,把牺牲奉献视为真爱,但是藏在牺牲奉献背后的却往往是掌控、依赖、剥削和自命神圣。
依赖着,希望不断地得到所依赖之人的情感,保证他或他无法面对内心的那股巨大的不安,以及怕失去对方的恐惧,故而更加逃避自己依赖对方。
人生的缘与命是深奥无解的,我总是试图找出背后的逻辑和目的,想要在被动消极的因缘业力之中,发挥主动积极的自由意志。
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就什么也不要做………就是这样,什么都不做,然后你的心就完全寂静……自我中心的活动已消失,爱就会出现。《克里希那穆提传》
人生活在相对世界里,其实随时都在面临抉择,但只有在无所求的时候,正确的答案才会浮现。
每一个当下的自我真相。
一个人在婚姻关系中如果无法完全全然融入对方,在婚外的关心里也将会是一样的。自由只有在完全融入于对方之后才会出现。
这个理论暗示着一种交易、掌控以及对亲爱的执着,我的年纪愈长愈能体认人生,永远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挑战,因此,我们只能放下那股不断想要改善和获取的企图开放的顺应各种关系的互动,诚实面对自己的局限,从面对之中就能产生转化和自由,我更进一步的体尝到集中焦点的执着与期望之中并没有爱的成分,那只是一种欲求罢了。
我时常从这些出生贫苦的帮手身上看到人类真正的毅力,和一种非知识性的、没有任何包袱的聪慧,从阿珍、阿香到阿霞,他们每个人都是一点就通,无须多费口舌;那种自小磨练出来的生存力和落实与生活的勇气,才是我的最佳典范。
作为一个单亲妈妈,首先我我必须神智清明的接受孩子的父亲缺席的事实,而没有任何责难、内疚或不平衡,因为上述的反应都是愚蠢和多余的自虐。
然而,一旦放下那些精神上的理想和标准,你就能冷静地看到人类的基因之中,动物性、人性和神性,但是同时存在的你必须接纳这个事实,如同你接纳自己一般。
所以乱象的原因并不是外在的,其真正原因是人无法安顿自己的内心。
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课是学会跟自己相处,但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没有真正在跟自己相处。
譬如说一个人不喜欢笑,就会引起周围人的一些反应,比如排斥压力和敌对而不喜欢笑,这件事可能与原生家庭的某种养育方式有关。
我们容易有一个错觉,以为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之间有一个区隔,但事实上内在世界在改变着外在世界。
我们放下对安全感的欲望,能够彻底活在不抓取的状态,我们立刻就安全了,因为抓去本身这是不安全感的缘由。不抓取也去禅宗你无有规则的境界。
譬如当我们对别人产生强烈的排斥反应,这种排斥感会让我们不安,同时如果对方意识到也可能表现出不安。
在三年的探索过程里,我觉察到内地朋友内心深处最大的痛苦,基本都来自于生存的自我否定、低价值感、不安全感莫名的焦虑,还有强迫性的想要掌控所有人事物的一种渴望。
有很多父母把爱曲解了是用一种不当的方式,在表达爱,这主要呈现为不信赖下一代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所以用一种权威似的打骂教育与苛求教育或者是一种无所不在的监督,将方式逼迫孩子完全按照他们的意愿去活。
当一个人在深层的存在体制上发生失衡现象,他的人际关系不可能是和谐的,因为人际关系的和谐性,完全取决于我们跟身体相处的是否愉快。
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遭遇面临的一切挑战与灾难,其根本的缘由在于自身先天带来的惯性模式。
如果没有自我觉察的功夫,已经转化自己、反省自己的能力,就根本不可能发展出乐观的心态和正向的思考模式。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发展出爱的能力、同理的能力、慈悲的能力,但有时我们不由自主就会表现出暴力、不耐烦和渴求或是自虐式的表达自己的欲望,所有这些习气都会阻碍我们爱的能力,因为爱的能力无法跟恐惧或不安全感并存,无法跟战友和嫉妒并存,无法跟内心的冲突矛盾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