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对两县交界之地,都会有“人烟稀少”、“不毛之地”、“三不管之地”等等的解说。在古兰溪、浦江交界之地,也就是今兰溪市新兴产业园所在之处却大不同。
因为刘源溪、白沙溪、王沙溪等支流密布,到了雨季,梅溪中游河道里木排、竹排滚滚,依靠竹木营生的农商“个体户”——撑排工、伐木工、木行老板纷纷来到此地,随之手工业、家庭作坊得以诞生,各种手工打制的农具、日常生活用品,各种时令水果在这里交易,最终成就了婺严古道上的“草市”。而草市的背后必有富商的支撑与乡官小吏的运作。据了解,位于通洲桥北段的塔山脚一度成为建制乡驻地。
来自安徽徽州、浙江婺州(义乌、浦江和兰溪)等地的子民在这里做学徒,当贩卒(脚),办酒坊、织坊和染坊,开歇店、茶店和酒肆,仅射(榭)头这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地方就有十三个姓氏之多。
请记住这里即将成为现代产业集聚地,而生活在这里的先人们曾造就梅溪商埠的辉煌。射(榭)头俨然成了兰北浦南的“小香港”,成为兰北手工业、商业的滥觞之地。
请记住周边石埠头竹排曾踏浪而来,横木牛市中间人——牛活(话)郎十分吃香。
更要记住身边的梅溪,这农业的命脉、水运交通业的温床、水利发电和工业不可缺少的资源。
陈水河整理于2018.12.16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