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过恋爱的人到底会不会谈恋爱?
分手是因为“不合适”,遇到“对的人”一切都会好起来?
我看了张德芬翻译的《亲密关系》后知道——
痛苦不会消失,痛苦永远不会消失,除非你能好好处理。童年的归属感和重要性如果没有得到满足,长大后会以更复杂的形式出现在你面前,最可能会体现在亲密关系里,当旧痛涌现,一个人会“想方设法”重现当年的旧痛场景,获得治愈,还是再次被伤害?这是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课题。
旧痛浮现,我们可能不会察觉,察觉到也可能不会处理,当年的痛苦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太深刻,所以借由与对方产生争执,可以将痛苦用愤怒掩盖,让自己生气,就能够把责任推卸到对方身上——都是因为他这样做,我才会生气的。于是许多情侣间出现了一次次看上去义正言辞的争吵,出现了理直气壮的职责和委屈求全地认错,每一次留下一点伤痛,积少成多,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降落,这份关系也土崩瓦解,关系里的两个人很可能浪费了一次珍贵的修复旧痛的机会。
因此我想到,那些社交型人活得更好是因为,他们的旧痛在紧密的关系网里得到了修复获得了爱的补偿。
希望亲密关系总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吗?
首先,对别人有期望就会产生愤恨,永远别希望或要求别人为你做什么,当有了“如果你这样做我就会开心”或者“如果你爱我你就会这样做”的想法时,已经为日后的失望和精疲力竭买下了祸根,而且,这种想法,让人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我们每个人本身都是完整的,我们有自己所要的一切。那个人,只要能看到,或欣赏你独一无二的美好,并对之做成回应,就足够。
然后,要记得如果笃定地想要在一起,那么不论两人之间发生怎样的不愉快,都要对对方保有爱意,事实上,伴侣所表现出来的你讨厌的地方,也正是你所不愿接受的自己的那一部分,你自己的那部分渴望被接受,当你愿意付出爱,你就是在爱自己,这时,不好的那部分被看到了,就提供了被转化的可能。
永远别忘了沟通,这两个字就像表面的意思一样,以爱为基础,真诚陈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抱怨,客观陈述你所看到的问题,而不是对方的责任。放弃绝对化的立场,因为当你采取一个立场时就意味着把对方看做对立面,而实际上,你们在亲密关系的同一战线上。当两个人袒露内心地真实感受,并且都得到了爱,旧痛有有望治愈,亲密关系也会更进一步。
一段亲密关系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美好的,丑陋的,神圣的,热恋时无尽的甜蜜几乎毫不费力,但是美好幻灭期想要共同成长就要真心付出努力,顺利的话亲密关系会得到升级,两个人将会体验到更高级别的喜悦,平静,和爱。
爱与自由统一,我想那就是,两个人共同看着落寞的人间吧。
当我知道这些,我发现,原来我不懂爱,也不懂谈恋爱。
不可以把过去的伤痛丢进潜意识不管,因为这样会带来一些列消极的行为,随时削弱幸福感。其次,痛苦的经验会让我们产生对自己和对世界的一些局限信念。比如,我不可爱。想法会成为信念。信念会指导行动,换句话说,你想做好那不一定容易,你要是自暴自弃,那肯定是「一句顶一万句」,所以,当我们长大了,童年的伤其实已经没有当时那么可怕的时候,我们该告诉自己,走出那个局限,重新树立积极的信念。
每一个前任都是来教会我们处理一个问题,不管是在一起还是分开,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的生命才能有实质性的成长,灵魂才不会原地踏步,否则你会发现,虽然换了一个另一个伴侣,让你痛苦的却还是同个问题。
不解决问题,你就成为问题,不升级自己,就不能解决问题。
此刻的你,不管是否单身,要知道,生命里没任何无缘无故的相遇,不论是人还是事,以放松的姿态去体验就好,欣喜地说,哦,你来啦!感激地说,嗯,你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