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关系分类: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
心理服务者的自我探索和成长尤为重要
二、自我探索
1、自我探索:我是谁
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觉察自己
为什么我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行为/情绪?
2、自我成长:我要成为谁
成为怎么样的自己?
完成我们的未尽事务
修复我们的自身情结
解决我们的内在冲突
三、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人格的基本面貌。
①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
比如:我想怎么样?我要怎么样?
②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比如:我能怎么样?
③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本我与超我的矛盾随时出现。
比如:我应该,我必须
本我成分大于超我或者较多的人,一般来说比较自私,他们只追寻快乐的原则。(本我控制)
自我成分比较小的人,由于无法调节自我与本我之间的矛盾,往往内心容易比较自卑与内疚。(超我控制)
而自我成分比较大的人,可以很好的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所以心里比较健康。(自我控制)
四、精神分析双重本能理论
本能理论是著名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从本能出发解释人的行为动机的理论。
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1、性本能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利比多”。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
2、攻击本能。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达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死的本能有内向与外向之分。
当冲动指向内部的时候,人们就会限制自己的力量,惩罚折磨自己,变成受虐狂,并在极端的时候毁灭自己;
当冲动指向外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
四、经典精神分析潜意识
1、精神分析将人的想法分为「意识」与「潜意识」。
意识: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和关注程度,即我们能感知的想法。比如,我想去跑步。
潜意识: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被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即,我们无法感知的想法。比如「我在焦虑我的健康」。「我想去跑步」,是你意识到的自己的想法,但是,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你去跑步,是因为你对你的健康感觉到焦虑,才有了想去跑步的想法。
「冰山理论」提到:我们的思想中,能够被我们感知到的「有意识」,只占我们所有思想的 5%,而其余的 95%,都是隐藏在水下的潜意识。
些潜意识不受你的意识控制和支配,在你不知不觉中,在你的内心深处,操纵着你的心理、行为,甚至影响到你的人格。
2、梦
心理学对梦的解释是「梦是被压抑的意识,通过伪装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被压抑的情绪,经常是你小时候,因为某种原因,没能被允许表达出来的情绪。随着你的长大,这些情绪已经被你的意识忘记。但这些情绪是一直藏在你的潜意识中的,它需要一个宣泄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梦。
3、口误和笔误、意外动作、非语言行为。有潜意识的因素,但也要避免暴力分析,所有的分析都要考虑到对方的状态。
五、精神决定论
心理现象和我们的躯体现象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事情是偶尔或碰巧发生的,每一个心理事件的产生,都是一些先前事件所决定和影响的
延伸:婴儿期和童年的体验,对成年人的人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六、阻抗
目的是为了保持现状,借此来对抗治疗师的努力
七、防御机制
1、心理防御机制: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压力产生焦虑,个体通过一定的机制,解除焦虑,恢复心理平衡。具有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①积极意义:恢复心理平衡。
②消极意义:压力缓解后退缩和恐惧。
自我压力和焦虑的来源:自我受超我、本我、环境胁迫产生压力,进而产生焦虑。焦虑是促使自我发展的一种机制。
心理防御反应就是自我使本我、超我、环境均能接受(环境允许、超我接受、本我满足)的反应。
逃避、欺骗、攻击、代替、建设
2、防御机制的四种类型
①精神病性的防御机制:最幼稚、最婴幼儿的水平。倾听师难以处理,建议转介。
改变自己跟现实的关系,即在自己的思想中把现实改变了。在5岁以内的孩子中存在。
例如,分裂:主动地将相互对立的情感、字体表征或客体表征分裂开来的潜意识过程,表现为“非黑即白”。认为一个人要不就是全好,要不就是全坏。
②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幼儿的、青少年的
改变亲密感情或是因为失落了这种感情引起的苦恼。3-15岁“健康”人和人格障碍患者
常见:躯体化:心理的问题,在身体上展现。
③神经症性的防御机制:成年人的
改变的是个体的感受或本能的表达
3-90岁都可能使用
压抑、反向形成、情感隔离、移置
④成熟的防御机制:成年人的
把现实人际关系的需求和个人的情感体验整合在一起,能同时兼顾到现实当中是否能行得通,以及周围人和自己内心的感受,全部整合在一起。
升华、幽默
八、投射性认同
是一个诱惑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做出反应行为模式,发生在两个人之中。
投射性认同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梅兰妮·克莱因提出。在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里,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行为模式。它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关系模式(即当事人早年与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内化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将之置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领域中。
投射性认同是唯一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防御机制。就是在防御机制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投射给对方,我们还要对方认同。这样来建立一个关系,以满足自我防御的需求。通常施展这样的内功时都是一气呵成,但是为了大家理解方便,这里我们拆分成两个步骤:
投射: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说成是别人的东西。“我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其实是自己如何想的。
认同:别人如何说,自己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现在我们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看看投射性认同是怎么个过程: 比如妻子认为丈夫好色(投射),丈夫承认了(认同)。
九、心理发展理论
0-1岁口欲期
1-3岁肛欲期
3-6岁性器期
6-12岁潜伏期
13到成年的性征期
十、阻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