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人生?
相当一部分人觉得赚足够多的钱,才有可能幸福。
中国哲学家周国平在《只有一个人生》中谈到了他关于金钱与幸福的看法:钱与生活幸福程度的正比例关系是有一个限度的,基本上这个限度可以用小康的概念作为临界点,从贫穷到小康是物质生活的飞跃,从小康再往上走,金钱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满足感就逐渐减弱了,直到趋近于零。
就连王思聪在他的微博中也提到:钱是买不来爱情和尊重的。
美国专家跟踪调查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的秘诀。
相比其他育儿书,《接纳力》的亮点
在这本《接纳力》书中讲到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是仅次于亲密关系的相当重要的关系。
家里有20多本育儿书籍,《爱与自由》、《正面管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等,有中国人写的,也有外国人写的,有的理论偏多,有的案例偏多,也有的理论加案例结合,有家长问我,买什么样的育儿书较好,我个人感觉,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吸收各家之长,提炼出适合自己和孩子的相处秘籍。
这本书是作者10年来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财富,分析案例广泛、丰富、深刻,把握人物心理变化相当犀利,很多问题经作者层层剖析和完美解答,让我对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困惑,好似找到了越来越清晰的方法和答案,也是我打算咀嚼第二遍和第三遍的书。书中的内容不光是对亲子关系有帮助,对夫妻间维持良好关系也是有很大借鉴意义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该书对我的四点启发。
一、接纳他人的不完美,生活会减少很多磕绊。
昨晚老公说他赞同自己的某个做法,尽管很多人不理解,他也没觉得不太对。偶脑子突然一闪,该书中不是有这样的话吗?
我可以把事情做好,也可以弄的一团糟,都是可以的;我可以坚强,也可以软弱,都是可以的;我可以谦卑,也可以骄傲,都是可以的..............
这些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我们还需不断修炼,慢慢学会接纳自己的、亲人的完美与不完美。
我于是回了老公一句微信:我喜欢你的间接,也包容你的直接,无论你做什么,我和儿子都喜欢属于你的样子。
老公马上回过来:我也爱二宝。后面他还说了一些很暖心的话,二宝说的是我和儿子。
尽管我不太认同他说的那个理,我也没有当面反驳他,因为谁都好面子,谁都希望别人看见和认可自己。要是家里赢了理,输了情和爱,最后成了孤家寡人,不值得啊!
呵呵,看了此书的这部分,我好像对原有的经常碰壁的旧观点和旧认知不再那么执着了。路走不通,经常碰壁的时候,说明不太适合,要学会换一条路径。NLP大师李中莹说过,凡事都有三种以上解决办法。
二、找准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改进自己作为父母的软肋。
文中也提到了孩子不听话的两大原因是:一是家长越界了,孩子在全力反抗;二是家长言行不一,被孩子吃定了。
我大概就是书中说的孩子一哭一闹就心软、失去原则的那位,我有时候也有被孩子吃定了的感觉。
孩子每每把玩具搞得一地,想想他在学校教室坐了一整天,一回家就在打瞌睡,够累了,算了,他的玩具我还是替他收了吧。
和孩子约定好要过一个月,才能给他买新玩具,可看他一直拉着衣角苦求着,我的心又软啦。
书中说,小的时候不立好界限,大了不好管理。越不立界限,孩子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做事容易犹豫,导致没主见。
咪蒙也曾在她写的育儿书里提到:对于外人看来不能接受的行为,父母需要去约束孩子。因为孩子毕竟要到社会上去生存的,社会上的人普遍不接受的行为,说明孩子需要改进。
看了“父母要做到言行一致”的观点,我决定以后在遇到和孩子约定的原则性问题时,清晰自己的立场,不再被孩子的招数给“迷惑”,因为这并不是帮他,是害他。有句很流行的话:你舍不得治理你孩子,总有人会治他。
三、排除干扰,决定自己要什么。
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老公做什么。
书中提到了父母亲之间因养育理念不一致导致家庭经常吵架,其实很多家庭都上演过这样的对手戏,例如一方觉得应提倡赏识教育、多鼓励孩子激发其优点,另一方又觉得孩子有缺点就要当面指出来,不然到社会上混会因细节吃大亏的,于是双方争吵不休,感情渐失。
作者有一个很聪明、极富大局观的见解:夫妻育儿观念不一致,经常争吵,表面上争出了输赢,实际却造成了家庭不和谐,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很大。赢了道理,输了感情,伤了孩子,这样做的确得不偿失。
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老师或其他家长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家孩子在公立小学上一年级,作业繁多,老师每晚让家长自愿发孩子试卷上传到班级群,免不了家长们担心孩子在学校不被老师重视,自然老师说的话要支持。
每晚我会看到班级群里叮叮咚咚在发试卷,热闹极了。有的孩子晚上做完家庭作业居然额外做了四套卷子上传。
其实我也想传试卷,可是又想想孩子吃不消啊,整天这样题海战术,孩子会慢慢失去学习兴趣的。于是我在家让孩子挑他不会做的题练习,并没有整张试卷全做。
正如作者说的一样,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分数的地方,是让孩子恢复精力和心力的地方。孩子内心充满爱,将更有心力去面对外界要求的学业和责任,同时可以通过陪孩子玩游戏、讲故事、甚至直接玩枕头大战等来协助孩子疏解其心理压力。
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飞的高不高,更要关心孩子飞的累不累。
四、给孩子充分探索的机会,孩子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会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在《完整地成长》一书中提到:“对于成人来讲,教是一种快速有效地让孩子知道结果的方式。成人难以忍受历程的漫长......所以直接把认知结果告诉孩子。”
比如玩积木,若你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玩,就是直接让孩子进入认知。而对孩子来讲,他对自己和世界的接纳,首先要经历感觉和心理,然后才流向认知的程序。而不该直接跳跃到认知层面。
教育的历程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自我创造的历程需要足够的时间。
不是老师讲解过程,告诉答案;而是老师设计情景和事件,让孩子自己感受,自己提取,自己转化,自己整合。这个过程一定是缓慢的。
这需要父母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生命节奏慢慢生长。不批评、不打断,孩子就不需要防御外界的批判,更能敞开心扉,充分感知自己和外在世界的互动,通过感觉、提取、转化、整合,最终达成对外界的理解与接纳。
所以,父母的接纳力成就孩子的幸福力。
接纳的人生更幸福!
在我看来,这本书浑身都是精华,不像很多书讲太多的理论,看完了很认同其中的理论,关上书还是不知道怎么用,不知道具体该从哪里入手解决育儿困惑,以及没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法。这是我看了这么多本育儿书中,碰到的最具干货的育儿书之一。
作者说她活着的一辈子,相当于体验五辈子,因为她见过的育儿案例实在太多太多了。这本书读的时候好理解,做的时候好借鉴,实践完后很受益。
最近,儿子碰到一副油画很难画,画了一节课,下节课不敢去上课了。我问他什么原因,他说那幅画上有二三十朵花,花太多了,很难去一一表达。
我没有催儿子一定要去老师那里把这副画剩下部分画完。而是对儿子说:“儿子,你知道妈妈有多骄傲吗?你是画室的小明星,小朋友们都知道你的大名,他们都等着看你的新作品呢?”儿子立马坚定地说:“妈妈,我去。”
看来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找准孩子需求点太重要了,比逼着孩子去画画,很反感,发挥不出灵感强多了。
看了这本书,感觉自己变的更理解他人、更柔软了。不会像以往一样太自恋、没安全感而去控制孩子做什么自己认为对的事,现在觉得自己喜欢、不喜欢的事情,一切都是老天最好的安排!发生就是刚刚好。越排斥,越事与愿违,除了接纳和臣服,别无他法。同时觉得只有对方心动了,事情才能做成,硬逼对方是逼不出来好结果的。
孩子的生命体验如波一样的流动着,途经害怕到勇敢,如果不被打断,他的生命就会不断地体验着两端,逐渐发展出适合自己的成长方法,建构更接近真实的自己。
很喜欢本书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爸爸需要被尊重;
妈妈需要被宠爱;
孩子需要被爸爸妈妈无条件的接纳。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接纳自己和亲人的完美、不完美,少一些磕绊和烦恼。
接纳的人生,会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