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上,文史小郎君写得秦桧自白书颇有意思,就留言赞好,但也有点其他看法。手边无书,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能全凭印象胡聊几句。
80年代初,鞍山曲艺团的评书演员刘兰芳的地位,堪比现在的赵本山。风靡全国的是她演播的《岳飞传》。
刘版《岳飞传》改编自清钱彩写的《说岳全传》,一直说到岳飞的二子岳雷最后扫北成功,大大地意淫了一把。而惨死前的岳飞形象,完全是个伟光正和高大全。树“榜样”这个概念,看来自古有之。而正史中岳飞的事迹主要来自岳飞的孙子岳珂为其祖作的传记,必会扬其德,隐其过,“亲亲相隐”本就是一种人性。
或许岳飞没那么完美,秦桧也没那么可恶。
首先历史上应该没有“岳母刺字”,因为正史没提,连岳珂的《金佗粹编》里也没有提及,就算传说不是空穴来风,但那时的年轻人入伍,没有身份牌之说,万一捐躯还有可能头颅被敌方割了去报功,所以军人们流行纹身,给自己多一个被辨认的印记。或许青年岳飞身上的确纹了“精忠报国”四字,应该也不是岳母的手笔。
岳飞也不是个性格温厚的军官,他当年类似个特种兵队长,善于小队突袭,战功卓著,不断升迁。但也有他不认同将帅的军令,不仅没有执行,还甩掉队伍自己回乡度假去了。所以,岳飞是有居功自傲、做事无忌的前科的。
其次,有宋一代,极其扬文抑武,一般武官只能做到总兵,再高的军职都由文官身兼。比如边帅杨六郎,只是个从五品的团练使。但在南宋之初的战争时期,军人地位陡高,像岳飞这等行伍老兵熬成的将帅,已经是从一品的枢密使级别了。武官集团的迅速膨胀,肯定会造成文官集团的反弹。作为文官集团的领袖秦桧自然会打压岳飞这个做火箭飞升最快的武将干部。
当时政局动荡,岳飞的兵员相当数量来自于收编的流寇队伍,包括在太湖击败的钟相、杨幺的起义军。队伍人员的江湖气很重,又被称之为“岳家军”,颇有私家军队的风范,很多士兵是效忠岳飞,而不一定是朝廷。这也是被文官集团所忌讳的重要原因。
刚开始力排众议,火速提升岳飞的其实是宋高宗赵构自己。战乱时期,高宗当然要拉拢军队的实权人物,而且高宗也算有识人之明,他认为岳飞是个直率而单纯的人,有一腔热血,虽文官集团一直在他耳边吹风,他还是把更多的权柄交到了岳飞手里。
但在最后,岳飞的直率害了他自己。世人说高宗害怕岳飞真的打到了黄龙府,把两位被俘的前皇帝迎回来,自己的皇位不保。这只是不符实际的猜想。以当时南宋的军力,哪怕是岳飞的战力,也只是在做战略僵持。岳飞的不智在于他真的以为高宗不是外人,而给高宗如何立储提供了意见。
这在当时,是天大的忌讳。当时岳飞拥有节制南宋近一半的军权,却明确表达自己支持某一皇子,这在高宗眼里,离逼宫已不远了。遂与文官集团合流,拿掉了岳飞。
最后岳飞的罪名是养私家军队,图谋叵测,韩世忠问秦桧理由,秦桧说“莫须有”。“莫须有”并不是“无须有”的意思。如果翻译当时的语境,含义是——“这不是明摆着吗?”在高宗和秦桧的角度,他们真的这么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