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一部关于咖啡的电影》纪录片改变了自己对于咖啡的看法。
自己算不上咖啡爱好者,喝咖啡仅是提神而已,每次在喝咖啡总会添加大量牛奶和糖,以稀释咖啡自带的苦涩味。
咖啡之于自己无异于奶茶,且会觉得是随手可得的饮品。
然而这部纪录片看完后,想法改变了。
这部纪录片讲了,咖啡农如何种植咖啡豆、工厂如何加工及出口贸易到世界各地、美国咖啡连锁品牌商如何运营咖啡、咖啡的深度爱好者如何自发成立咖啡协会以及日本的咖啡匠人如何制作精雕细琢的私房浓缩咖啡。
在影片中,看到一些很有意思的极大反差。
大部分咖啡农栽种了大半一辈子咖啡豆,却没喝过自己咖啡豆制作出的咖啡饮品,栽种之于他们,是一场关乎家庭生计的生存劳作。
而当新鲜采摘的咖啡豆经加工并运到美国咖啡品牌运营商时,咖啡则变成一场关乎人文、艺术以及味道极致追求盛大商业活动。
在从未了解咖啡种植和加工时,一直以为咖啡跟普通作物一样。
万万没想到,咖啡豆的加工过程极其复杂,需大量的水和大量的人为加工。此外,在极其缺水及交通不便的大山里,运输只能通过最原始的自行车和人力搬运,这一切都不容易。
然而,在世界的另一角,消费的终端场,咖啡则不断演变成一种被追求极致饮品。
相应影响的则是咖啡农的命运,受到市场垂青的咖啡豆,该咖啡豆的种植农场主会被咖啡品牌商提前定,并获得栽种的支持,甚至商业资金注入。
记得镜头中有好几幕特别有感。
品牌商的管理者手把手教山里的咖啡农使用手动咖啡的研磨器,果农们笨拙地摇着研磨器,并学着做手冲咖啡。
一位拿了最佳咖啡豆的咖啡农,栽种咖啡豆二十多年,第一次喝上自己的咖啡豆做的卡布奇诺。他洋溢着腼腆而又略显兴奋地笑道,“味道不错”。
而在东京那一面,以匠人和完美著称并具有另类思潮的小众咖啡店老板,用每一步都精雕细琢的技巧冲泡着每杯浓缩或冷萃。
这一门手艺之于他们,是与其生命共舞的艺术伴侣。
他们不待见以快文化著称的美式标准咖啡,他们享受过程,觉得做人如做咖啡,精致、性感、独立、严谨、个性和高雅。
在美国这边,大量咖啡爱好者活跃自发形成一些咖啡公益组织,他们组织各种咖啡竞技赛和咖啡品尝活动,并逐渐形成大众消费者趋之的咖啡风向。
与此同时,连锁店品牌商会跟随着这些风向,不断改进满足消费者最佳味蕾体验感的质优咖啡饮品。
除了精挑细选来自全球的咖啡豆外,甚至将管理延伸至咖啡农的种植和咖啡加工,包括提供种植指导、协助当地咖啡加工厂解决水源问题和运输问题等等。
慢慢地,一颗颗小小的咖啡豆,慢慢演变成全球巨大的商业价值及文化,沿途带给了不同人民的收获,如影片中咖啡农、咖啡工厂工人、当地村民、贸易商、东京的咖啡匠人、美国的咖啡爱好者和连锁品牌商、全球的消费者等等。
当人们为了一项活动不断赋予更多的意义时,实质会激发人们巨大的热情去深耕。
同样,一件事物被不断地打磨,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各有收获时,慢慢一件小事也会演变成大家都有所收获大事。
看完影片,每每工作期间喝着咖啡都感到很有分量,尽管依旧算不上喜欢,依旧得加奶加糖冲淡苦涩,但会心生敬仰,并想到……
人生如咖啡之旅,
需要咖啡农勤劳工作那一段历程;
需如加工厂般不断解决问题那些事儿的历练;
需像东京匠人般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精益求精地深耕;
需如咖啡深度爱好者般链接同频人群将共同的事催化、迭代;
需像品牌经营商般将价值扩大及回馈那些沿途助力的人群。
公主号:云烟y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