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要不要说真话,抒真情?》(续完)
(四)
“第二个人的话,我们该怎么分析?我能不能进一步补充一些例子,或者用用我自己做例子来说明他说的很有道理,我们整天的生活确实很单调,两点一线,所以文章没什么可写?”
“你这样写,当然不走题。可是,你这样写,是不是显得太消极?”
“但事实就是这样呀。我是在说真话、抒真情呀!”
“如果你这样写,阅卷老师看了,会这么想?”
“你的意思是,我们在这篇文章里,又只能撒谎,而不能说真话、抒真情?”
“不是!我也绝不主张撒谎、说假话。但是,我们也不能什么真话都说、什么真情都抒,因为有些真话、真情一说出来,就会显得说话人档次低。”
“什么意思?”
“抱怨自己的生活简单单调、千篇一律、没新意的学生,你认为一般是什么样的学生?对这样的抱怨,他自己应不应该为此负起责任来?”
“爸,你又在假大空、高调地说教了。你根本不理解现在的中学生有多么可怜……”
“学生的学习生活简单单调,大多数时间两点一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现在的教育制度出现了问题。但另一方面,我还是认为,有这样抱怨的学生,也肯定有自身的问题——至少他的人生境界还不够高。”
“听不懂……”
“你将来的生活经历多了之后,你会发现,大多数有成就的人,尤其是那些有成就的科学家、学者,他们的日常生活其实都是清教徒一样的简单单调的,比如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康德、爱因斯坦……但伟大的他们却能从这种单调的生活中找到永恒的乐趣,从而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忘我工作、研究……”
“太高深了。”
“没关系,你现在还不能理解这种状态和感觉,因为你的人生境界还没到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高度。但是,你不能因为你自己没到这样境界,就完全否认他们这种更高的人生境界。希望你记住,确实有这样更高的人生境界,并要努力追求、达到这样的人生境界——只有达到这样的人生境界,你的人生才是充盈的、完满的、幸福的,否则你就很容易陷入浮浅苍白的、没有根基的人生状态。”
“你是说,每天轻轻松松、开开心心、丰富多彩的人生,未必就是最好的?”
“对的,有这个意思。好像英国的哲学家罗素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论单调》,文章的基本观点就是:不能忍受单调的心灵,肯定不是伟大的心灵,因为生活、世界原本就是单调的。浮浅的丰富多彩过多了,你也会觉得它很单调。”
“好像有道理……”
“我读中学的时候,也有人像这道考题中的第二个同学那样抱怨自己的生活很单调,也有人甚至逃学……但是我却一直能在这种单调的学习中发现乐趣:一道难题做不出来,我很痛苦,我会跑到教室外面的操场上跑步,一边跑步一边想……忽然,想出来了,那个欣喜若狂啊!所以,我真的不觉得学习很单调,没有丰富多彩的快乐!”
“虽然你说的很精彩,但对这道作文题来说,你是不是扯远了?”
“对不起,是有些扯远了。”
“那你说说,文章怎么写?”
“要是我,我会分析和批判第二个同学的说法,批评他的人生境界不够高——怎么批评?理由嘛,上面已经‘扯’过了,而且已经扯得很多了。”
“嗯,有新意!典型的批判性思维!满满的正能量,并且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视角,有深度!相信阅卷老师会喜欢,甚至会为你击节、点赞!”
“所以嘛,深入学习、乐在其中的学生,写起文章,并不是没话可写的,或者千篇一律的,他们肯定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当然,前提是要去体会、感受、思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五)
“那么,第三个人我们怎么写?”
“有了我们前面对前两个人的说法的分析,接下来第三个人写起来就比较容易了。首先,中学生写文章不能胡编乱造,不能说假话,不能够完全没有生活做基础的虚构,这是我们在分析第一个人的时候已经说过的。另外,也不需要胡编乱造的虚构,如果我们善于在单调的生活中发现其丰富的意味和乐趣的话——这是我们在分析第二个人的说法时所说过的。”
“但是,为什么有些同学虚构出来的文章,有时候得分也蛮高的?——对于题中第三个人的这种说法,你怎么回应?”
“对此,我们也需要有批判性思维的态度和眼光,因为我们需要对‘虚构’这个词,小心地做出分析,而不能鲁莽地贬斥。也许,他所谓的‘虚构’,仅仅只是艺术地加工和修辞(比如‘废寝忘食’,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或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呢?如果背后仍然有深厚的生活基础,这样写文章,是完全可以的。因为文章虽然源于生活,但也绝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而是要高于生活。”
“这个好,这个绝妙!”
“当然,如果是明显的欺骗,或没有任何生活基础的拙劣的虚构,相信阅卷老师是看得出来的,因为假的真不了呀,因此也是很难得高分的。至于建立在阅卷老师阅卷不认真的基础上碰巧得到的高分,就更不值得高兴或羡慕了,因为这回得了高分,下回就未必了。”
“相信,经过这样的分析,循着这样的思路,一定能写出一篇很扣题、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来!”以明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