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哲学导论》读后感

      这学期看完这本书,我对于语文教育哲学的神秘面纱不但没有揭下,反而对于语文教育哲学的问题越来越多。有时候甚是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甚至觉得大概是这样而不了了之。看来对于用语文哲学,具体来说是借助语言哲学这个方法论去思考我国语文教育的学问,我还需要深入探究和学习。

      但是我在这一片混沌中也获得些许的清醒。就像是在沙漠中迷途的人忽然间发现绿洲般的欣喜。比如说在关于语文“在场——不在场”的存在论中,正式主客二分立场的其实是一种超越。它是语言诗意创造发现人类精神家园的意思。这种现象其实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再不普通不过,也经常发生,但是我们就是不会用“在场——不在场”的存在论哲学角度去思考语文教育问题。其实要运用这个“在场——不在场”的哲学立场,就是把语文学科在语言的吁请下通过有限的在场的存在者(语文教师或者学生),抵达不在场的即将敞开的存在。这里的“不在场”是指未呈现在当前缺席的东西(隐藏的语文知识内容)。从“在场”到“不在场”,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不在场”不等于不存在,“不在场”是一直客观存在的,需要去发现和把所谓的“不在场”敞开来看。这样的灵活性,会把客观排挤到哲学边缘的人的主观创造精神给召唤出来,不是否认语文教育的认识论的功能,而是把认识植入到人与世界中来。代入到语言的无限敞开中。这样进行语文语言哲学的思考,能让我更加清楚的认识语文教育这门学科,也能让语文教育走向更加敞亮的人性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道路。关于这样的语文教育现象和理论解释还有很多。再比如说在比较中西语文结合,书中归结根本区别就是在于本体论有无问题。因为中西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不同,商贸文明与农业文明 差异,导致了中西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巨大差异。由此形成了西方以表音文字为主和东方以表意文字为主,也就是逻辑语言和直觉想象的类比。本章就是通过中西方语言哲学精神对比。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语文的理性,导致理性逻辑缺乏。这需要我们加强理性,继续保持诗性。学习了本章节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同时,不能忘记汉语言的诗性。这些种种问题解释都是站在教育哲学立场上思考出来的。但这也不是问题的唯一解释和答案,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检验和发现真理的存在,更准确的是越来越近的趋于真理。

    作者潘新和教授在后记中也说道,哲学是令人忧郁的思想艺术。作者给本书更多的是在语言哲学的思考下如何提出更多有价值的语文问题。或者是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哲学问题,再把这些语文教育理论变成真正的哲学思考。对于能不能给语文教育理论问题寻找科学和理想的哲学答案,在本书中没有给出完美的解答。但是我们也不应该遗憾。本书提供了我们很多语文教育上学理的哲学解释,为什么语文教育问题出这样出现,为什么语文教育应该这样做。我们在语言哲学的视阈下都得到的更好的解释。因此,我们要大胆进行思考进行思辨,使这些理论能为我们所用,造福语文教育事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