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学了五个条文,拓展的内容和思路很基础和丰富,继续今天的五个条文的学习。
【7.16】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宋本第47条)
从这条中,可以看到在经方的世界,治疗中风的一个基本原理:要把寒邪快速的抽拔掉,这个人的脑压才不会继续增加。衄,是寒邪入侵之后,身体正气推寒邪找到的一个出口。但是如果身体没有那么聪明的时候,出口找错了,原本要从鼻孔出来的鼻血,结果在头里面爆了,就发生了脑溢血中风的情形。
这也是为什么脑溢血常发生在冬天,就是因为有寒邪钻到里面了,所以身体想要排除这个寒邪的时候,会增加自己的血压。从无形的能量世界来看,一定是先被风寒之邪所伤,这个人的身体才会产生爆血管的反应,就是爆血管一定是果,而不是因。
【7.17】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其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当解之薰之;若发汗不彻,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之。不汗,则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更发汗则愈。若其人短气但坐者,以汗出不彻故也。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之也。(宋本第48条,稍有不同)
“并病”是这一条经的病要转移到另外一条经上面去的时候,它在转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个疾病的主证的推移的现象。“二阳并病”通常指太阳阳明。吃药太快,发汗后,一部分邪气出去了,还有一部分邪气没有赶上出去的火车,所以无家可归,就重新找地方呆,就往阳明区块,肌肉里了。
这一条在临床上的意义是,太阳转阳明时,不要急着用阳明的方法去处理,一定更要确保表邪已净,才能用下法。涩脉的话就代表邪气还没有发干净,应该要再发一下。
【7.18】脉浮紧者,法当汗出而解。若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须自汗出乃愈。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也。须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宋本第49条,稍有不同)
【7.19】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所以然者,以荣气不足,血弱故也。(宋本第50条,稍有不同)
这两条中所强调的都是里虚和荣气不足,血弱时,不可发汗,要先吃点小建中汤、或者当归建中汤来补,补到尺脉有些力量了,看他是否会自汗而愈,或者再用麻黄汤发汗。
【7.20】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宋本第51条)
【7.21】脉浮而紧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宋本第52条,宋本是脉浮而数)
这两条在临床上还是需要进一步辩证的,脉浮也是相对而言,还要具体问下怕冷的程度,骨节酸痛情况,加几件衣服会不会出汗等。如果是麻黄汤证,还要把下尺脉,确定下有没有不可发汗的情况。
桂林本的脉浮紧有些废话呢,宋本的脉浮而数,这里反而有意义,说明了病邪正在蔓延扩散的局势,所以脉浮而数起来,通常寒邪扩散的速度会比较快,这个时候就要用战斗力比较强的麻黄汤来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