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又开始了一个学期的陪读生活,每天早上送宝贝进校门,看着她蹦蹦跳跳地往教室里走,突然间感到有点新的变化:以前她进去后都会回头跟我招手再见,现在进去都是找同学一起有说有笑地上楼,却忘记校门外还有个望眼欲穿的老爸在等她招手。时间过得好快,印象里还是她第一天背着书包带着期待和不安进入陌生的校园,转眼她已经用姐姐的口吻说“一年级那些弟弟妹妹……”。也许需要成长的不仅仅是她,我也在学习如何慢慢地让自己习惯这种变化。
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家在城北,学校在城南,从四年级开始我们就可以自己骑自行车上学了。如今想起也有点不可思议,四年级才11岁,我们的父母就放心让孩子自己骑车,穿越一条国道、通过小镇最繁华的中心台然后去学校。每天如此,日复一日,早上去、中午回,下午去,傍晚回。到了中学开始上晚自习,七点去,九点回。我后来算了一下,从家到学校大概需要骑二十分钟,一天来回四趟就是一个多小时,中学开始每天消耗在路上就是两个小时。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托管,就是这样天天地走,大人不觉得是个事,我们也乐得自由,每天来回的路上和好朋友聊个天南海北,刘德华《真我的风采》可以一路唱回家。
不是没有出过事的。记得刚骑车那会不熟练,在去期末考试的路上摔了狠狠的一跤,整个膝盖都是血肉模糊的,就这样还坚持完成了考试然后才去医院。那个暑假哪里都去不了,每天就是用双氧水清洗伤口,那种酸爽,如今想起依然不由地打个冷战。
如今宝贝在大学的附小上学,小学就在大学的围墙之内,从她的校门走到我的办公室有一条直路,不到十分钟的路程。可当她提出要自己走回来的时候,我总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告诉她,还是我去接她比较安全:路上的电动车横冲直撞啦,说不定会有坏人要拐走你啦,肚子饿走在路上会容易晕啦,等等,等等。有时候我在跟她这么说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在想,其实真有这么严重吗?你自己当年不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即使时过境迁,也不见得孩子无法应对吧?
所以当看到她逐渐有了一种自主的意识,有意无意地想要摆脱家长的羽翼时,需要调整心态的可能是我这个所谓的“二十四孝老爸”。让孩子多点不同的尝试,多点自我的空间,让她用自己的眼睛和经历去感受这个世界,而不是用自己无微不至的保护网让她产生“苍穹之下”的感觉,是我这个爸爸现在要学习的课题了。
所以,孩子,谢谢你。不仅是家长在陪你成长,其实你也让我们获益良多。
(二)说到孩子,又想到另外一个事情。
我的好朋友、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同学的达达(是的,就是上面说一起唱《真我的风采》那位),这个星期都带着女儿在东北看雪、溜冰、上炕、吃小鸡炖蘑菇。
我看到他朋友圈的第一反应就是:亲,你们不用上学吗?
他的回复是:哥,可以请假啊!
我突然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对啊,在一个益发个性化的时代里面,为什么你一定觉得要跟随着大家的脚步去做同样的事情?“不走寻常路”喊了那么久,我们又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挑战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行为?对于我这种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的性格来说,是绝不会在上课时间带孩子出去旅游的,可是如果真的遇到一些难得的机会,又何妨暂时和孩子一起脱离轨道,去感受一下另一种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呢?
公众号里面经常可以看到的卖掉家当和孩子一起去旅游的故事,不就是今天多元社会中一种值得尊重的选择吗?我想,我们需要看重的,不是他们这些看似与主流背道而驰的行为,而是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里,如何让他们去体验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积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感悟,不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吗?我想,在冰天雪地里摔个屁股朝天,总比一放学就被抓到学X思去补习,要来得更愉悦些吧?
所以我跟达达说,我要写篇公众号,题目叫做《为了女儿看雪的心愿,这个爸爸宁可让她不去上学》。
然后健健说,你这种题目是没人看的,我给你起两个吧,或者叫做《男人看了沉默,女人看了流泪》,或者叫做《震惊!男子拒绝上班原因竟是她……》
好吧,果然还是你们这些老司机套路深,你们赢了……